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南海西部油田普遍存在的生产井目前油层剩余油饱和度和含水率不清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其饱和度测井资料进行解释评价,并基于研究区块实验资料定量评价了水淹特征参数,进而实现了水淹级别的划分,为有效评价油田开发潜力和实行挖潜措施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井间平面对比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提高采收率,进一步完善井网和调整井的井位分布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林玺 《内江科技》2010,31(5):111-111,151
渤南油田义118块为低渗透岩性油气藏,经过20多年的滚动勘探与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在对渤南油田义118块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揭示了沉积微相及井网特征等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并针对剩余油分布特征对研究区生产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3.
邓新颖 《内江科技》2009,30(11):111-111
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提高采收率是油田是油藏后期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近几年通过井网调整提高采收率的经验,总结了几种特高含水单元井网调整的做法和技术思路。对从事油藏开发的技术人员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彭军  张伦德 《内江科技》2010,31(7):111-111,145
八面河油田面4区面5块经过23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低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各层出力状况不均、井网破坏严重,常规调整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2009年开展了以细分层水平井开发调整为主的整体调整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对八面河油田南区其它区块的调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对其它老油田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肖勇  周翠苹  李爱军 《内江科技》2011,32(8):132+139-132,139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6.
马文涛 《内江科技》2006,27(9):130-130
孤东油田七区西54-61单元属中高渗透、高饱和、中高粘度、河流相沉积的疏松砂岩亲水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是通过精细研究计算发现仍有剩余油分布。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实施了完善井网、合理的调整产液及注水结构等挖潜措施,见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油藏数值模拟法在临盘油田盘7块调整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盘油田盘7块油藏为例,叙述了断块层状油藏中高含水期油田调整模式。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较为直观的好方法。通过对开发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形式,提出控水稳油的挖潜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以来,文明寨油田挖潜方向开始转移到二、三类层,一类层由于水淹程度较高,大部分已经通过打塞、挤堵抽稀不生产,加上井况损坏,目前一类层井网处于瘫痪状态。受储层非均质影响及油水重新分布后,平面、层间及层内剩余油仍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我们开展了构造、沉积微相、一类层非均质、一类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同时精细井网调整,实现储量最大化动用。  相似文献   

9.
孙燕 《内江科技》2018,(2):73-74
复杂断块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断层影响无法部署面积井网开发,油水井连线往往与断层走向平行,导致油井单向受效,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开发井网存在注采关系不完善、水驱效果较差、地层能量下降大、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受到历史零散挖潜的影响,注采井网和剩余油情况在平面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胜坨油田坨30断块的历史开发状况进行分析,提高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制定断块油藏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0.
邵保林 《内江科技》2011,32(9):135+137-135,137
孤东油田八区位于孤东油田南部,主要为正韵律的河流相沉积,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处于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常规注水挖潜困难。不稳定注水是提高水驱开发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有必要研究不稳定注水相关增效机理。从实践出发分析水驱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从井网、注采关联出发的不稳定注水适应性,提出了优先选择注采关联相对独立的井组、油层边部注采不完善的井组、层间差异大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场实践,结合水驱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主要从井网、注采关联出发的不稳定注水适应性分析。研究认为应优先选择注采关联相对独立的井组、选择位于油层边部及井网相对不完善区井组。选择层间差异较大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实践证明,考虑井网后的不稳定注水,现场实施效果更妩不稳定注水在商河油田商二区有很强的适应性,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内江科技》2010,31(6):112-112
东风港油田车1区块为中渗断块油藏,本文从构造特征、储量分布、原油物性等油藏地质特征入手,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车1块的剩余油分布在未动用区块、无井控制区块以及构造高部位。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3.
曲洪真 《内江科技》2010,31(12):139-139
梁南沙三中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通过深化受储层静态影响和受井网、开发方式影响及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重新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驱油效果,有效动用剩余油,提高了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透镜体岩性油藏砂体形态不规则、核缘物性差异大、压裂裂缝和沉积性与井网匹配性多向性的问题,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人工裂缝与井网不同夹角时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沉积相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矢量化井网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内江科技》2013,34(1):89+110
我国东部油区胜坨油田1990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2002年主力油层普遍进入近极限含水开发阶段,特别是以沙二段下油组反韵律沉积为主的开发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7.3%,采出程度39.3%,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套损套坏井多,井网适应性差,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的稳产基础。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优化注采井网,延长老油田经济寿命期,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后期开发单元采收率,已迫在眉睫。为此,以胜二区沙二9-10砂层组为例,开展"大网套小网"矢量化井网调整及产液结构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井网及井距论证。该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的成功实施,将指导胜坨油田类似区块储量提高采收率的开发调整,破解近极限含水单元提高采收率难题。  相似文献   

16.
断块油藏在胜利油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缺乏较大新区投入的情况下,如何大幅度提高老区采收率、保持剩余可采储量保有量的规模,成为胜利断块油藏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断块油藏目前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剩余油分布等问题,通过开展构造认识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层系细分重组、井网完善、水平井调整、重组断裂系统等开发调整,实现断块油藏在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经过强化注水挖潜、精细油藏描述、实施三次采油调整挖潜之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分散和隐蔽,剩余油分布状况不清晰和难以有效动用是制约现阶段提高开采效果的主要矛盾。本文通过分析描述特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提高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再认识,指导现场开发挖潜,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埕东油田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砂岩油藏。1974年投入开发,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本文通过密闭取芯井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系统研究特高含水后岩性、物性的变化规律和油层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特点.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和综合调整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位于胜坨油田的坨21断块在1965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以完善层系井网为目的的综合调整,至今已经历了50年的开发历程。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沙二3-7层系由于层多,厚度薄,砂体分布零散等特点,井网基础变差,储量动用程度低。为了进一步改善特高含水期的开发效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在精细油藏描述及数值模拟研究、综合分析新井多功能、动态监测以及实际生产等资料,充分认识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的井网问题,提出了分类开发提高零散砂体的储量动用。  相似文献   

20.
锦州油田锦89块为一边底水油藏,吞吐开发7a后进入了高含水低速采油阶段,油田频临废弃。本文针对汽吞吐开发后期,存在油层水淹严重、采出程度偏低、井网不完善等问题,以油藏精细对比为基础,结合三维地震技术,精细刻画油藏构造;油藏动态分析与动态监测相结合,精确描述区块油水关系;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用多种井型开展油藏综合调整工作,实现油藏二次开发,现场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