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正化学反应中常常遵循"强制弱"的规律,例如"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强酸制弱酸)",巧妙运用"强酸制弱酸"规律解题,就能化拙为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从三个角度来考虑强酸制弱酸的规律,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一、对"强酸制弱酸"规律的"正向"思考以强酸制弱酸为例:对于反应HA+B=-A-+HB,我们作正向思考,常归纳成"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反应中“以强制弱”现象很普遍,常常又具体表述为“强酸制弱酸”“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然而,若此类问题与反应物用量、反应顺序、反应竞争进行“叠加组合”时,不少学生难以应对.笔者认为,前述问题既然都遵循强者先行一步的原理,那么解决问题的起点也可相同.从相同的起点出发,用图象直观展示出以强制弱的相关物质及反应先后顺序,再依题意给出结果的解题方法,笔者谓之“强弱图”.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学化学实验原理以及化学题目中,常需要应用到“强酸制弱酸”的规律,例如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制取CO2,用稀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取SO2等.对于常见的“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学生对其原理比较熟悉,一般可以准确推断反应产物,但遇到一些相关原理陌生的化学试题,学生的思路就没那么清晰,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分析物质间能否运用“强制弱”规律发生反应,或者对产物判断失误.为避免学生频繁出现错误,降低解答相关题目的难度,笔者将“强酸制弱酸”的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要视其水解的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中性,而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其水溶液显中性。 酸式盐的水溶液,是不是也遵循上述规律呢?如果是这样的话,NaH2PO4、Na2HPO4和NH4HCO3的水溶液都应显碱性,而NaHSO4的水溶液就一定显  相似文献   

5.
有关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考点。其比较依据是强强生弱弱,即氧化剂的氧化性比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强,还原剂的还原性比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强。例如,2Fe~(3+)+Fe=3Fe~(2+),由于在此反应中Fe~(3+)是氧化剂,Fe~(2+)是氧化产物,所以,我们说Fe~(3+)的氧化性大于Fe~(2+)。也就是说Fe~(3+)被还原到Fe~(2+)的电极电势E_(Fe~(3+)/Fe~(2+))大于Fe被氧化到Fe~(2+)的电极电势E_(Fe~(2+)/Fe)。将这一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其电动势为ε=E_(Fe~(3+)/Fe~(2+))-E_(Fe~(2+)/Fe)>0,即该氧化还原反应能自发  相似文献   

6.
<正>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但是请注意,此规律是有应用条件的,即仅限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借此顺便提出,中学化学常见的氧化剂中,不时会见到关于O_2和Cl_2两者氧化性孰强孰弱的争执,有人依狄康法制Cl_2,由"前强后弱"推出O_2的氧化性大于Cl_2,忽视了反应条件及催化剂的作用,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Cl_2与H_2O  相似文献   

7.
1盐类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规律是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无弱不水解.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相似文献   

8.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题型中,常有关于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针对这一问题,现将其比较的依据及规律归纳总结如下: 一、依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1.金属活动顺序: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即还原性:K  相似文献   

9.
孙运利 《新高考》2006,(9):25-30
一、叙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1.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氧化剂l司时存在同时产生·还原剂2.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与应用(l)守恒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电子得、失总数相等。应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及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2)强弱律: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与弱还原剂。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应用: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较弱的物质或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较弱的物质,亦可用于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3)价…  相似文献   

10.
弱酸盐是由弱酸和碱中和得到的产物,分为弱酸正盐(如Na2CO3)和弱酸酸式盐(如NaHCO3)等.弱酸盐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历年来是中学化学的重难点,初学者往往把握不好弱酸盐的性质而误写.本文结合弱酸盐的性质,从反应的本质上介绍有关弱酸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化学的学习实践中,我们对一些规律早已耳熟能详,如强酸可以制备弱酸,强碱可以制备弱碱;在原电池中活泼的金属作负极;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和这些规律截然不同的“反常现象”,这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思维阻  相似文献   

12.
吴涤尘 《新高考》2006,(9):43-47
卷I(选择题,共64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元素呈最高价的化合物均具有强氧化性.B.阳离矛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C原子失电子越多,还原性越强D.相同价态的同种元素在同一个反应中有可能同时“得”“失”电子2.在电解质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阳离子数目和阴离子数目一定相等B.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和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C.除阴、阳离子外,溶液中不会再有其他粒子D.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溶液3.苹果汁饮料中…  相似文献   

13.
正盐的水溶液显什么性,要视其水解的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减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中性,而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其水溶显中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碳酸氢钠溶液与硅酸钠溶液制备硅酸凝胶”的创新实验、“CO2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制备硅酸凝胶”的传统实验,分析硅酸凝胶产生的原因.从制备硅酸凝胶的实验谈“强酸制弱酸”规律,提出只根据“CO2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生成白色胶状沉淀”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碳酸比硅酸的酸性强的观点.“强酸制弱酸”规律,必须根据电离平衡这一单一性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中学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归纳如下:   一、判断金属原子的还原性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位于前面的金属,其原子还原性越强;越位于后面的金属,其原子还原性越弱。从前往后,金属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二、判断金属离子的氧化性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在前面的金属其简单阳离子氧化性越弱;越在后面的金属,其简单阳离子氧化性越强。从前至后,金属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三、判断金属与盐的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可将其后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K、 Na、 Ca例…  相似文献   

1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实验的探索性。老师在探索过程中应起“引导探索”的主导作用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的一次尝试。中学教师在教现行高二化学课本第三章《铁》时通常会强调Fe3+的强氧化性 ,联系以往知识———I-有强还原性 ,显然Fe3+与I- 不能共存 ,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 +与I2 ,那么氧化性弱于Fe3+的Cu2 +能否与I- 共存 ?若不能 ,反应产物是否类似于Fe3+与I- 的反应产物呢 ?笔者就此设计一实验引导学生探索这个问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同种元素不同价态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判断通常情况下,同一种元素氧化性能是从低价态到高价态,不断加强的,而还还原性则是不断降低的。同一元素从从高价态到低价态,还原性是加强,而氧化性是不断降低的。比如说:NO2氧化性强于NO,而Fe的还原性比Fe2+的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化学电解质溶液一章的学习中,常常需要根据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一些性质进行有关的判断和推断。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或一元强碱与一元弱碱)的比较,属于高考的热点,掌握一强一弱的比较方法和技巧,在解题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种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19.
1表现元素的性质据元素化合价的高低可判断元素的性质:一般最高价只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最低价只具有还原性.同一元素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反常规律:F-1、O-2不显还原性;氧化性:HCIO 1>  相似文献   

20.
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理论来源于丰富的经验事实,是对化学现象的一般概括和总结.而化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共性之中有特性.对特例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同学们怀疑、批判、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1.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般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特例:Na2O2+SO2Na2SO4,NH4NO3△N2O↑+2H2O.2.强酸一般能制弱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强酸.特例:H2S+CuSO4CuS↓+H2SO4.3.酸与酸之间一般不发生反应.特例:具有氧化性的酸和具有还原性的酸之间能发生反应,如:HCl O+H2SO3H2SO4+HCl(弱酸生成强酸),H2S+H2SO4(浓)S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