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文化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包括他的创作理念和剧作内容。可以说宗教文化构成了曹禺戏剧创作的前在性理式或者观念。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无疑时时都在催促作家对现实的高度反思,曹禺剧作强烈的宗教情结正好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思想与情愫。曹禺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普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充分打造悲剧的气氛,使之产生特殊的审美心理效应。曹禺剧作中所运用的现代表现主义艺术手法,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宗教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或者说表现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和本质来自于宗教本身。我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作出客观的解析,才能够真正透视曹禺剧作中的宗教文化情结的历史地位、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存在.无疑时时都在催促作家对现实的高度反思,曹禹剧作强烈的宗教情结正好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思想与情愫。曹禺利用宗教传播和宗教普及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充分打造悲剧的气氛,使之产生特殊的审美心理效应。曹禺剧作中所运用的现代表现主义艺术手法,从某种角度上讲与宗教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或者说表现主义艺术的某些特征和本质来自于宗教本身。我们必须以审慎的态度作出客观的解析,才能够真正透视曹禺剧作中的宗教文化情结的历史地位、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虹 《现代语文》2010,(4):64-66
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曹禺接受宗教的影响决不囿于某一具体宗教形态,他是一种泛宗教影响。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他在戏剧《雷雨》中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念,同时也将人性无法完全克服的根本弱点带入原罪意识中加以解剖,最终提出了人类灵魂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曹禺与奥尼尔都把握了悲剧艺术的精髓,在对人类苦难和困境的悲剧性体验和把握上洋溢着强烈的宗教意蕴,蕴涵着浓郁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曹禺以巴赫的作为贯穿<雷雨>序幕和尾声的背景音乐,是别有深意和匠心的.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音乐语言与文本的深层结构、精神内涵之间的深刻联系.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其的复调、和声、对位等多种手法的高超运用所营造出的极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相当深刻的思想情感,对曹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雷雨>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突出了神秘与救赎的宗教精神.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曹禺犹如一位交响乐指挥,以丰富复杂的复调结构把冲突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6.
吴彬 《文教资料》2012,(33):57-58
在曹禺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外国剧作家的影响及宗教文化因素的浸染,将曹禺心底的各种既有的创作元素唤醒并串连在一起,使其蕴藉的势能如火山爆发,佳作频出,登上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早期曹禺执着于对人生与命运的思索与追求 ,受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影响并感慨于现实的苦难 ,试图从宗教寻求出路 ,却陷入一种半信半疑的“准宗教”状态 ,找到的答案并不满意反而加深了困惑与绝望 ,再次陷入到古希腊对于“神秘主宰”的阴郁之中  相似文献   

8.
曹禺早期的剧作,既是20世纪初期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缩影,又充满着独具特色的宗教艺术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一、蕴含着基督教理念的审美境界;二、既是素朴的诗,又是感伤的诗;三、神秘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曹禺、奥尼尔的悲剧中都洋溢着强烈的宗教意蕴,蕴涵着浓郁的基督教文化色彩。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趋近于对宗教的探询,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对人类悲剧性的深刻思考是他们宗教信仰的心理动因,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是他们宗教信仰的客观动因。  相似文献   

10.
易卜生和曹禺都以诗情勃发的激情在各自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寻梦者"形象,来表达对现实的反抗以及对自我与他人拯救的理想情怀。他们梦想的指向旨趣迥异:易卜生坚持不懈地叩问人的生命之终极问题,他的梦想都指向人的最终的精神向往;而曹禺在诗意掩映下的梦想却都指向物质的或者现实的、世俗的归宿。虽然曹禺深受易卜生及其他西方剧作家和西方思潮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积习却使曹禺在实质上选择了一条与易卜生迥异的审美之路,他们的典型"梦想"意象实际是中西两种精神指向的文化显现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戏剧创作从对西方宗教的消解中重新认识社会与人生,从对西方的悲剧意识的消解中重构独特的剧作状态,从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消解中熔铸独特的悲剧含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描写虚幻与超自然的一种最方便的形式,象征成为奥尼尔和曹禺剧作的一种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基于基督教意识,奥尼尔和曹禺在他们的戏剧创作中,将众多的意象贯穿在剧作的背景、场面乃至情节之中,这些负栽和渗透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理念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意象,既是实在的自然,又是观念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宗教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14.
曹禺在早期剧作中,通过周冲形象的塑造,向青春自我作痛苦的诀别;陈白露与方达生的交锋则是曹禺内心两个自我的交战;而曾文清的苦恼便是曹禺自己婚恋矛盾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剧作中有关死亡的描写颇多,其间既有曹禺对通过自由生命的追求而最终走向死亡的赞美,也有对结束痛苦生活而获得解脱的死亡的清醒认识,还有对以死亡来完成生命升华的叹息。仔细分析与体味,可以看出曹禺对死亡所赋予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曹禺作品问世后,批评界试图将曹禺极富个人生命体验的个人话语同化并纳入时代主流话语的规范体制之内。而面对批评界的批评,不同时期之曹禺采取了极不相同的应对方式,这实则表现了曹禺创作心态及创作方式的变化。曹禺的创作历程所走的一条自是-自审-自弃之路。  相似文献   

19.
曹禺创作从前期悲剧转入后期喜剧涉及到他的深层精神立场。超越精神是曹禺悲剧的精神立场,实用理性是他喜剧的精神立场,《北京人》作为正剧是两种精神立场冲突的结果。由此可以深入地分析曹禺创作的内在理路,把握曹禺剧作的深层意蕴,并对曹禺创作道路及其所依托的精神传统展开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曹禺作品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曹禺作品中表现的对人生的困惑和命运的恐惧,与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人生的迷惘,宇宙的神秘,生命的冲动及对理性的质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