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陈景增 《图书馆杂志》2003,22(10):34-36
调整后的<中图法>4版"J9电影、电视艺术"类目设置具有不同的特点、特长,但也还有一些不足[1].为适应新时期类分和组织有关的知识、资料、文献等方面的需要,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词汇学上的怪现象使我感到不解,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区别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东西被人们称为“规律”,而电视的特点却只配叫作“特征”呢?莫非这是由于电视承认电影的优先地位,是电视的一种谦让之举?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含糊不清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特征”这个不甚严谨的字眼表现出如此之厚爱? 尽管最初电视与电影有着诱人的相近之处,它还是相当迅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不涉及艺术品种和体裁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独立。无论是现场直播、实况报道还是吸收观众参加演出活动,都是在电影里未曾见过的形式。非艺术性电视(系指电视影片、  相似文献   

3.
从广义上讲,电影和电视应属于同一艺术范畴。电影电视表现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所谓的“影视圈”中,电影电视之间却人为地给划了一道鸿沟,推崇电影的认为:电影才是“高水准”的艺术,电视剧只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娱乐,所以,一些演电影走红的“大腕”、“大牌”,是不拍电视剧的,而一些拍电视剧成名的演员,一旦接触了电影,成为电影演员,也“好马不吃回头草”,再不涉足电视剧了。而推崇电视剧的认为,电影正在失去市场,势必被电视、VCD等取代。实际上,电影和电视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  相似文献   

4.
1995年10月里的一天,一群中年人在微微曙光里乘上了一辆东去的汽车,驶离了郑州,向着那个曾在他们生活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地方开去。20多年前,也该是这样的一个清晨,也是他们这群人告别了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家,踏上了这条路……那时他们还都是些稚幼的学生。那是一个不容易被磨去记忆的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席卷中国大地,“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背起行装,离开城市,踏上了与农民结合的广阔天地……风风雨雨,岁月蹉跎。一代当年的知识青年都已不再年青,生活的历程使他们在社会中都有了另一个位置的角色:工人、干部、教师、经理、局长或是艺术家……  相似文献   

5.
不是怎么说而是怎么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曾经做过一个世纪末的大调查,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最终的答案,没有采信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学者文章,而是用了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那个孩子说,“电影里的人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人说话”,就这么一句话,把电视媒介基本的属性就界定为了谈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6.
(续上期 )(三 )电视传播艺术的界定电视本身融“非虚构”与“虚构”、“真”与“假”于一体 ,或融“新闻”与“艺术”、“信息”与“娱乐”为一体的独特性质 ,使得我们在对“电视传播艺术”进行界定之时 ,首先要同时考察电视所依托的两个系统———大众传媒系统与艺术系统。从大众传媒系统来看 ,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各自都有其不同的传播方式、手段 ,也都各有其不同的传媒优势、局限 ,因而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传播艺术特征。从大众传媒系统各种传媒“传播艺术”的共性来看 ,都有传媒主体按照既定目标 ,对特定传播内容作“艺术…  相似文献   

7.
当好“翻译”——怎样把科普知识写得通俗易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科技新闻和科普知识作品编写得通俗易懂并饶有兴味,把神秘深奥的科技语言变成普通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甚至家庭主妇的语言,这是需要下番功夫的. 美国著名的科技新闻编辑和撰稿人奥尔顿·布莱克斯利称其为“一种翻译艺术”。这是个绝妙的比喻.了解和掌握这种“翻译艺术”,无论对科普宣传的作者还是编辑,都是重要的。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速写法。就是用简练的语言,为所涉及或介绍的科技知识勾勒一个大致的形象.获奖知识小品《氢元素串门记》在介绍元素排列时用的就是这种“速写法”:“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一座元素大楼.住在这个大楼里的居民就是组成那大千世界的  相似文献   

8.
观其 《青年记者》2006,(21):72-72
秋忙完了,农民兄弟又收获了一季粮食。 还有一个收获,农民兄弟不知道:在第七个记节前夕,《青年记》做了一个“全国新闻从业状况调查”,其中一调查项是:“您认为以下职业(包括教师、医生、记、政府官员、科研人员、警察、商人、工人、农民等共9项)哪类最值得信任和尊重”。综合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结果,来自全国的600余位编辑记,选择最多的是“农民”(顺便说一句,接受调查的记们是认真的,没有“恶搞”)。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高方)2月16日,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电影频道《今日影评》主办、1905电影网协办的“2016-2017贺岁档-春节档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云集数十位电影界、影评界人士,共话贺岁春节档,探讨如何提升电影艺术的创作质量与发挥电影评论引导作用,为2017年中国电影发展作序.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参加会议并发言. 由元旦、春节衍生而出的贺岁档、春节档一直是各路影片轮番登场、收获票房的“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0.
电视播音是声像艺术。由于“像”的过宠,酿就了电视播音为“年轻艺术”或“形象艺术”的偏见定论。似乎,电视播音员形象从屏幕上消失。就意味着其“声望”的衰退。然而赵忠祥在《动物世界》中“隐居”幕后,他的解说的声音艺术与他的“形像艺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内行与外行常常共同赞誉他的解说之“美”。美的理性阐释目前似乎还只停留在感性之上,仅在此感性之上,笔者也似乎能够领悟到其中一个无形也有形贯穿始终的、运动着的综合效应连接体——感情链。从字面讲,感情链应是无形的,但在赵忠祥的解说中却是无形和有形的。我们权且给它下这么个非定义的概念:感情链是有声语言在语流流动中,以情感的脉络和色彩,重新划定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1.
电影电视里有不少没有人物出现,用以介绍环境气氛、景物风貌的镜头,称空镜头,这好比我国诗话中所说的“景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语道出“景语”(空镜头)的真谛。在电影电视里空镜头的运用如果不与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联系,不成为塑造人物,抒发情怀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江兆健 《视听界》2001,(3):37-39
了解电影电视嬗变历史的影视研究学者或创作实践者,大概都很难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作为电影和电视的科学门类中一个已经不再显得年轻、可事实上却又时常为学者与实践者所忽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剪辑分支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化”(借用社会学术语,即影视剪辑的“成人化”)的历程。剪辑从技术形态走向艺术形态、从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图法》(三版)修订后,已将“K824先进人物事迹”类目删去,并入中国人物传记的有关各类及先进人物事迹类目。但是,在《中图法》第三版关于“先进人物事迹”的归类,只在一些类目下作了注解: “D263 党员”注释:党员模范事迹入此。“D432.62(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释:青年、学生先进人物事迹的著作入此。D442.62(妇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释:  相似文献   

14.
姚婷 《青年记者》2007,(18):68-69
曾经看过美国做的一个世纪末的大调查,问题是: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最终的答案没有采信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文章,而是用了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那个孩子说:"电影里的人他们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的人说话"。就这么一句话,把电视媒体基本的属性界定得非常清楚:谈话与沟通。那么,当电视的语言符号与谈话这种最原始的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时候,可想而知,谈话的感染力自然变得强大起来。自从《东方直播室》拉开了我国谈话节目的序幕,这场轰轰烈烈的"谈话"运动在荧屏上热闹开演了。发展至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成为一大亮点,尤其是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其持久的高收视率让业界惊叹。  相似文献   

15.
一讲到蒙太奇,人们立刻会想到电影,似乎小小说与它绝缘。其实,蒙太奇和小小说早已成了“亲家”。把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有的艺术手段借用到小小说创作中,已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结构方式,许多作者在创作时常常追求这种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何谓蒙太奇?这是电影艺术上的一个术语。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用于电影电视。指对镜头的组合、分切技巧。又称“电影文法”,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一部电影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接起来的。但在制作过程中,又必  相似文献   

16.
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20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7.
女性电视栏目的定义和生存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电视中,一直缺失女性的独特声音。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自1958年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在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央电视台曾经诞生过各类对象性栏目,如儿童栏目、少年栏目、青年栏目、老年栏目、工人栏目、农民栏目、军人栏目、民族栏目、残疾人栏目等等。但作为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性群体,却从未有人把她们纳入关注视野。  相似文献   

18.
李森 《现代传播》2005,(1):102-104
电视艺术传播与研究意义电视艺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艺术是指反映在电视荧屏上的一切艺术形式。如: 电视剧、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电影、音乐电视等等。狭义的电视艺术则主要是指电视剧。毋庸置疑, 以电视剧为代表的电视艺术, 已经成为当下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令人瞩目的焦点。电视剧以其丰富多彩的创作、海量的收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成为一道亮丽的、独特的景观。把电视艺术称之为“时代的艺术”恐怕并不为过。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资料: 2001 年国产电视剧申报数量达到40000集, 审批数量达到 3000…  相似文献   

19.
影视文化三论(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上期) 三、影视文化(狭义的)几个基本关系 由于广义的影视文化构成成分复杂,电影与电视之间既有交叉、共同点,又有各不相同的领域和范围,所以当我们对影视文化的几个基本关系进行表述的时候,应当就狭义的“影视文化”,即电影与电视共同、交叉的那一部分,即“影视艺术”领域来予以展开。 在“影视艺术”这一领域,存在着社会历史──影视艺术本体──受众三个方面的关系,即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多重关系。 (一)“社会历史”与“影视艺术本体”之关系 在影视艺术本体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上,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套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的“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话语”的公式,从总体来说,电视的总语境就是:电视主持人(或电视播音员)及现场参与者在电视播出时间中、在电视演播室(或采访、主持的现场)通过电视发射装置对电视接收机面前的广大观众谈所要说的话。从陈望道先生所说的情境上的分题——即语境的构成因素“六何”来说,电视语境的“何故”:是指电视节目的目的,怎样传播信息,怎样教育人、感染人、以理服人;“何事”:说什么事,传播什么信息,拍摄介绍什么事件、人物;“何人”:是认清电视节目的对象,是农民还是工人,是青年还是少年;“何地”:是指电视台播音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