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策划在几年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论题,不少人认为都市类媒体新闻就是要"抢鲜",而非策划。但现在,新闻策划作为一种新闻手段,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纸媒都在运用并且着力打造的一种"常规武器",也得到了大多数受众的认可和欢迎。那么怎样的新闻策划才算是成功之作,能够打造成一场满足读者阅读欲望的新闻盛宴?新闻策划可以从哪几  相似文献   

3.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精品的标准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看社会效果。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今天的受众为什么越来越不把有些主流媒体视为重要的“信息源”。反过来说,今天的受众大多还处于初中、高中的文化水平,不会把大量时间花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上,特别是快节奏的今天;也不去仔细琢磨字里行间的含义,而喜欢透明地、立竿见影地直接获取…  相似文献   

4.
当今,是个信息发布的时代,时效、线索、题材等要素的第一手获得成为各家媒体夺取受众目光的焦点,这使得"快餐"式的新闻似乎成为流行的必然。然而,这种"快餐"也让记者队伍中普遍滋生出浮躁情绪,使新闻稿件变得思想没深度,语言无趣,读者不爱看。只有深入新闻现场,依据新闻事实去寻灵感、抓细节、搞策划,这样写出的新闻,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也最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政务新闻",即党政领导人的活动、会议和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文件,这是不是新闻?里面有多少是新闻?日报的一般做法是多刊登让领导满意、让职能部门满意的政务新闻,晚报则把精力放在"社会新闻"上,放在为读者的生活服务上。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晚报也在更加重视政务报道,以期提升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013年1月起,《苍梧晚报》新一轮调版,尝试着将政务报道民生化操作,遵循新闻规律,及时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职能部门的政务活动中,获取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  相似文献   

6.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增强民生新闻贴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深受老百姓欢迎。为此,各级电视媒体都把民生新闻当做新闻类栏目的一大卖点。但反思当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情况令人担忧:花边新闻充斥屏幕,新闻报道低俗化、脱离群众倾向日益严重,观众开始感到厌倦。民生新闻源于生活,而当前许多民生新闻弱化甚至缺失的正是与生活的主体——普通老百姓的关联。受众是很现实的,好看、好玩的新闻要看,但更要看有用的新闻。民生新闻当初凼为与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7.
刘旻 《中国记者》2012,(5):91-92
2011年,湖北省作为全国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试点,开始了一种新颖尝试和探索。当年9月,湖北省委宣传部启动首届媒体记者与高校教师双向挂职活动(简称"双挂")。按照"送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思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五所新闻院系分别与《湖北日报》等五家媒体结对,五名青年教师走进媒体参与新闻实践,以改善教学;五名媒体记者走上高校课堂,以丰盈理论讲堂。试点效果如何?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张思雨 《今传媒》2020,(2):78-80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使用"Vlog+新闻"这种形式报道新闻,其中的爆款当属2018年3月两会期间,两会记者所制作的"Vlog"系列。那么这种呈现方式是否还属于新闻?这种呈现方式是否对新闻的专业主义有所损害?本文将以"Vlog+新闻"这种媒体呈现方式为例,试图去总结这种呈现方式,并尝试分析这一呈现方式的类型和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9.
徐永生 《新闻爱好者》2008,(11):122-122
近年来,以民为本,关注民情,倾听民声,报道民意的社会新闻,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在媒体中遍地开花,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和视野,业内人士称之为民生新闻。无论是平面媒体或电视媒体的各个层面,都将民生新闻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得到了受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从电视媒体来讲,这类新闻,因为贴近百姓的实际和生活,语言、画面丰富多彩,更成为各家电视媒体提高收视率,受众最爱看的的黄金档栏目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纪实"直拍小偷是否妥帖?在突发事件中先救人还是先拍摄?在新闻史上,这样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而在全媒体传播的时代,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新闻专业主义在一些报道中不自觉被弱化的时刻,新闻报道面临的问题更加多元,有更多涉及新闻伦理、新闻善意、新闻建设性参与社会的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