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以万计的大学教师发展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引入教学学术理论,从教学学术的视角研究大学教师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角色的统一融合体就应该是大学教师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大学教师的发展。好的教学还应意味着,教师既是学者又是学生,因此应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都可以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大学教师的发展也都需要这些学习共同体的熏陶和培养。每位教师都必须坚持忠诚的最高标准,既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要加强学术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身、心、灵交流的活动.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形成,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师和他的学生们为着学术而共同努力造就的.文章通过对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的个案研究,指出大学师生是学术共同体,在自由探究之中共同造就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探讨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当今师资和师风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共同体是指大学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组成的、以合作共享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教师群体。当前,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大学教师共同体对于促进教师发展、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大学教师共同体是出于对大学发展、教师成长以及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基于大学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共同体是由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构成的统一体,每一种共同体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大学教师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从领导选拔、制度建设、校际合作以及文化营造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学术共同体,是进行学术传播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大学校长,应成为大学发展的设计者、学术管理的主持者、内外关系的协调者、大学精神的培育者以及社会利益的反映者。  相似文献   

5.
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创生学术的有机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它包含学术、学术环境与学术人员三个基本要素。就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而言,学术乃大学之灵魂;自由乃学术之土壤;真理乃学术人员之永恒追求。目前我国大学学术生态遭遇了学术环境的功利主义,出现了师生的学术浮躁情绪与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中国大学学术生态的现实超越,必须以学术为中心,倡导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加强个体学术修养,坚守大学教师的精神自治;净化学术环境,营造和谐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测绘学科教师学术共同体的概念,讨论了测绘学科教师学术共同体的组织与构建模式,并对其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动形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正式的测绘学科学术共同体应以项目为主、专题讨论会为辅开展活动,非正式的测绘学科校本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等适合采取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开展活动,而在线的测绘学科教师学术共同体则可以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同时建议教育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以最全面、最权威的在线测绘学科教师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为己任,抓紧构建全国性的测绘学科教师在线系统。  相似文献   

7.
郑敏 《中国教师》2010,(Z1):432-433
<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8.
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与积累,以导师为核心建构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既蕴含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具体模式和实效表征等维度对其展开了理论界说,并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实践进行了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
大学共同体有着其独特的演进轨迹。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现代大学共同体开始走向衰落。导致现代大学共同体衰落的因素是多样的,从教与学的视角来看,学术形式单一化、本科教学被边缘化以及师生关系的日益疏离甚至异化是其主要原因。因此,重建现代大学共同体的前提是对大学的学术进行重新定义,并对大学的使命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教与学为中心的师生共同体,即“教与学的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黄雪梅 《大学教育》2018,(12):14-16
构建师生共同体是提高大学外语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工科大学外语教学中,师生共同体的构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从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和意蕴出发,在分析师生共同体在当前工科大学外语教学中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解析了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外语教学师生共同体重构的核心参照要素,提出了新工科大学外语教学师生共同体的重构途径。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develop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2011/12 academic year in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Cordoba University (Spain). The RIECU school–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re for teachers–university learning network is part of this research process. The aim is to create and consolidate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made up of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dvisers to teachers, infant education teachers,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are training to become infant education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staff. The most relevant findings, which respond to the questions raised, are: the action research conducted indicates that teamwork between teacher, adviser, researcher and university student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among student teachers; and student-teachers involved in the case study have evolved in their conception and approach to childhood and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by modelling the professional conduct of their mentor teachers.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教学学术"运动正以一种崭新的视域引领高校教师重新认识教学、研究教学、完善教学,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得到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创造性的认识,教学学术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厘清"教学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发掘教学学术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出更新"学术"理念、完善教师评价制度、重视学术共同体建设、注重教学研究与反思、创建学术交流与共享平台等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内研究者主要从教学学术与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学术运动、教学学术机制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现状等五个专题领域,对大学教学学术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针对教学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新趋向,开展教学管理实践改革带来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学学术国际化是我国在全球发展大环境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大学学术国际化趋势明显,但对大学学术国际化过程的风险存在误解,其交流和传播还存在障碍。提高大学学术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在于:要正确对待学术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发挥好政府、学校、师生三方合力的作用;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在职教师的外语培训学习。  相似文献   

15.
A new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 in NSW has created exciting opportunitie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The paper examines the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and outlines the main teacher preparation activities undertaken in the partnership.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engaging preservice teachers in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of teachers assi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paper outlines three examples of preservice programmes, which incorporated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as a meaningful component of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academic studies. The major issues associated with develop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as part of a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findings from a small‐scale qualitative study involving ‘new’ teachers in a medium sized, regional English university. Using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to inform and guide the research, the study explores participants’ views on working as both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hilst also managing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caring work’ with a diverse body of students who often need academic and pastoral support in excess of that assumed within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timetables or support networks. The voices of these teachers suggest that care is an overlooked aspec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ork, yet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maintaining their and their students’ sense of scholarly endeavour. Furth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within the university at large there is a ‘discourse of difference’ in the way that many academics conceptualize and represent the student body and students’ needs to be supported. This discourse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achers’ identities and aspirations.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for supporting teachers to develop both academic and pastoral roles within universi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自律"包含"教师个体自律"和"高校组织自律",前者以后者为保障。一方面,要通过激发教师的自律潜能、减少评价制度的负面刺激以促进教师个体自律;另一方面,要打破学术不端的"利益共同体",自觉惩治学术腐败,充分发挥学术规范机构的作用以实现高校组织自律。只有通过多主体的自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才可能确立健康的机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教师的社会声誉呈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缺乏自觉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视角看待大学教师形象劣化的问题,讨论作为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个体身份认同和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教师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