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最受欢迎的两个英文译本当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全译本。以《红楼梦》中多个诗歌的英译为例,从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同时根据不可译性这一现象提出了《红楼梦》诗歌翻译的补偿策略,来弥补诗歌在译语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王小丽 《现代语文》2014,(4):143-146
中国关于《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关于非礼貌语翻译及日译本的研究的论文目前尚未见到。本文运用文化图式中的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指出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汉英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实现途径与汉日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实现途径存在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日译本中非礼貌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析《红楼梦》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已建成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简称霍译本)中围棋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的处理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霍译本与杨译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均站在译介受众的角度,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事。霍克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翻译《红楼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对《红楼梦》中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采取了恰当的处理方法。通过摘取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并对之试做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对汉英文化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品,《红楼梦》的英译本繁多,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对外貌词汇的重组、外貌词汇的模糊化翻译、外貌词汇差异的误读和外貌审美差异下的增译,说明了译者强烈的审美心理活动对文学翻译起着重要影响,不同文化类型在译者充满激情的审美活动下交流、撞击、融会。  相似文献   

8.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陈首慧  刘正刚 《文教资料》2006,(29):146-147
本文以杨宪益及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研究对象,指出翻译文化词汇时应根据文化对应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对译、释译、改译、省译、注译等处理方法,并总结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周艳芳 《海外英语》2013,(19):168-170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拟声词的运用尤为突出。此研究从语言象似性理论入手,对《红楼梦》中的拟声词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从语音象似性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象似性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研究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能为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带来一些新启发。  相似文献   

11.
有关《红楼梦》译本的评论很多,但多侧重于化方面。这里试从语用角度对杨、霍译本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学作品中的对话语言同样受到语用原则的约束。在翻译时,译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对于人物个性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翻译时不仅要努力做到内容上忠实原文,表达上尽量保持与原文一样流畅,而且要在风格上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在翻译《红楼梦》人物语言时,译者必须考虑相对权势、文化素养、人物个性等多种因素,正确选择词语和句式,再现原作中人物语言的言语风格。  相似文献   

13.
以扬宪益和戴乃遮以及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的<红楼梦>英文译本为蓝本,旨在通过译者在翻译中的选词来探究文化自恋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试图找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反映其文化自恋的合适的尺度.  相似文献   

14.
在名著《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计三百余人。曹雪芹的命名技巧可谓独树一帜,书中人物名称或是巧妙地借用了谐音,或是引经据典,自有出处。人物名称可以暗示人物的性格、身份、背景乃至在书中的命运。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往往很难准确地译出人物名称背后的隐含意义。目前流传的两份全译版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及霍克斯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杨戴译本为基础,讨论杨戴夫妇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到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的存在妨碍了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对之进行重构,以帮助译文读者建立语义连贯,从而更好的理解原语作品的内涵,了解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为例,归纳和说明杨宪益、戴乃迭两位译者针对文本中的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对此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6.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宪益、霍克思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的对比可知,杨译主要采用直译,以保留原作的风貌,而霍译多采用意译,尽量以英美文化中能够接受的习惯和说法来代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活动。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对原文中一些富含文化信息的词汇的翻译。杨宪益夫妇译《红楼梦》和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汇的翻译对比说明,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文化传播效果。异化的翻译方法更有助于对原语文化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文化成分的处理往往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难题。列举并分析大量实例,总结出杨宪益在其《红楼梦》译本中采用的五种方式处理原著中的文化成分,即文化直人、文化诠释、文化融合、文化弃置和文化归化。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准确翻译这类饮食名称必须慎重考虑文化因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对比分析小说中一些典型饮食名称的翻译,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词汇语义必然打上文化烙印,隐含不同文化内涵。语言翻译必须是建构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信息交流,要尽可能再现源语语篇的文化信息和确保译语语篇的可读性及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