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最近听了两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同课异构”课。这两节课都创设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如猜球游戏、摸球游戏、扑克牌中的可能性,以及按给出的可能性大小来设计‘摸球游戏,落实屁性目标,即让学生“存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分数的意义.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方法”上都比较到位.但仔细品味,值得同味的地方少了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猜一猜”是在学生了解事件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以及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这节课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猜测——实践——验证”几个环节,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让学生懂得“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猜牌游戏:教师出示四张红桃A扑克牌,随意交叉后任意抽出一张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张牌是什么A?(学生回答。板书:一…  相似文献   

3.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例2的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弄清一共有6张牌,任意摸一张,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这其实是例1的巩固、延伸;二是学会用几分之几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本课的重难点。下面的叙述针对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是苏教版教材四(上)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后期第三学段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做准备。有幸聆听张冬梅老师执教此课,张老师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堂中散发出浓浓的"哲学味",让我感触很深,现摘选片断与大家分享。【片断一】摸球活动——辩证思维的"味道"(在学生分组进行摸球活动结束后,出示口袋和用"正  相似文献   

5.
走进概率     
七年级(上)“可能性”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还知道了什么是不确定事件.通过摸球、玩转盘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初步认识,能直观地感悟可能性的大小.现在,我们走进“概率”,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通过“概率”一章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王吉香 《广西教育》2013,(45):57-57,61
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学习本课教学的直接基础。本课的学习同时又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以及定量分析可能性的大小”奠定基础。本课重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解释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正确使用词语“差不多”来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7.
本课题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概率》第二节.概率是定量刻画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特征量数,通常定义为:在相同条件下的大量重复试验中,某事件出现的次数和总试验次数之比,它是大量重复试验时,每一个结果呈现的频率的一个渐趋稳定的常数值.从随机现象中寻找规律,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的学习体验,已有了一些经验与积累,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了掷硬币、摸红球等富有趣味的游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试验,收集分析数据,总结规律,进一步丰富对随机现象的体验和对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感知,从而对概率的认识发生从感性到理I生的升华.这既是前面学习“可能性”的延伸,又为认识“大量重复试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以及用列举法计算概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教材将“可能性”分4个阶段,层层递进,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意图和教学目标。“可能性的大小与结果”属于第3阶段,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事件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初步感知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转动转盘、抛图钉和摸球3个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病症]甲、乙、丙、丁用一副扑克牌做游戏,他们每人按顺序依次摸一张牌,直到摸完牌为止。他们每人摸中大王的可能性各是几分之几呢?[病症1]一副牌共有54张,大王只有一张,所以每人摸中大  相似文献   

10.
[病例]小聪和小明将如右下图所示的6张扑克牌洗匀后反扣在桌面上。小聪说:“咱们从中任意摸两张,然后放回。如果摸到两张牌的牌面上的数之和是偶数,就算你胜;如果和是奇数,就算我胜。”小聪说的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一个试验有多种不确定事件的产生 ,而每种不确定事件的产生是等可能的情况 .比如 ,要从分别标有 1 ,2 ,3,4,… ,1 0的 1 0张相同的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 ,则这 1 0个数中每一个被抽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这一类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的求法 这一类不确定事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试验结果有有限个如果试验结果有有限个 ,那么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为满足要求的试验结果个数所有试验结果个数 .也就是说 ,要求这类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只要求出满足要求的试验结果的个数和所有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例1、"试一试"、例2、"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教学目标】1.能说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教学设计】一、摸球中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感悟"可能"谈话:(出示口袋,内装1个红球、1个黄球)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  相似文献   

13.
“概率”,很好地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它的取值范围是:0≤P(A)≤1.很明显,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从教材中不难看出,“必然事件的概率”也反映了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只不过是可能性为100%;“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也反映了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只不过是可能性为0%.从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只要是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计算它发生的可能性的,就是说要研究的事件都是还没有发生,即使发生了,现在也只是去分析它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它通过刻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来帮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精心选择“摸奖”这一随机事件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简单的素材在许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得以用好、用足、用活,  相似文献   

15.
小明的爷爷是个“旅游迷”,他从苏州玄妙观的地摊上买回来一副共有九张的扑克牌.每张扑克牌的大小一样,但面上印的不是通常扑克所印的图案.每张扑克牌正反两面都印有数字,并且反面的数正好是正面数的“反写数”(如89的“反写数”是98).下面是九张扑克牌上正反两面的数.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抛正方体等活动,初步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相似文献   

17.
小明的爷爷是个“旅游迷”,他从苏州玄妙观的地摊上买回来一种玩具,它是一副共九张的扑克牌,每张扑克牌的大小一样,但面上印的不是通常的1—10、J、Q、K和大小“王”,而是数字,正反两面都有,并且反面的数正好是正面的数的倒写数(如89的倒写数是98)。下面是九张扑克牌上正反两面的数。  相似文献   

18.
可能是身为数学教师的原因吧,我总喜欢和儿子玩一些和数学有关的游戏,抓住每个机会教儿子学习数学。我和儿子经常玩比扑克牌上点数大小的游戏。我们随机各取出10张扑克牌,然后每次各出一张扑克牌,由儿子翻开并比较扑克牌上点数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能快  相似文献   

19.
正概率反映的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数量指标.在众多同学的心目中概率就是掷骰子、抛硬币、摸球;就是翻扑克牌、玩转盘游戏(确定胜负或先后顺序)等等.其实不然,近年的中考试卷上除了大家常见(上面列举到)的题型外,还频频出现了概率与数学其它各  相似文献   

20.
《可能性》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概率教学的起始课。教材通过设计摸球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学会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课后面有一道练习题(如下图),要求学生运用对“可能性”的理解进行举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同时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