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快乐作文?尊重、理解学生是“快乐作文”的前提。“快乐作文”的关键是发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挑重担,树信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发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给予明确的鼓励或暗示,始终让他们觉得“我能行”“我真行”,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仿写训练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为发展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基础的教学环节,仿写训练的方法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通过加强阅读理解,促进学生积累语文基础、引导学生依据文章结构进行仿写练习、在仿写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三个探究方向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仿写训练的具体实施措施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徐庆红 《学周刊C版》2014,(2):182-182
在快乐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点:一是学生怕写作文.二是教师教学作文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感困惑和疲惫.而学生的习作教学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而快乐作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意写作,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体现“让作文快乐起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关注学生心灵.从多渠道入手.让学生打心底里乐意写作文。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我抓住读写训练这个环节,加强学生学习的自我反馈,带动和促进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其它语文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会读书和自能作文的能力,摸索出了“阅读、写作、批改一条龙”的教学程序。这一程序以改革课型结构为其基本特征,故称作“读写改三课型一条龙”教学法。我把语文课分为阅读课、写作课和批改课三种基本课型,使阅读、写作、作文批改紧密结合,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阅读、领会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再用课文作范文指导写作;然后通过作文批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快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家庭、生活需要快乐.作文也需要快乐。适时、适量让学生“快乐”作文训练.是摆脱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程式化、封闭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为改革传统封闭的静止教学程式:命题——指导——写作——批改.变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为充满人性之美、生活之趣的表达审美训练。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尝试情境作文教学法。通过合理科学的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写出文笔流畅、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观摩课——话题作文“自信”的教学设计.来谈一谈情境作文教学法最常见的四步骤。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且极为重要的教学一环,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必须抓住这几个环节:阅读积累、体会生活,鼓励表扬,品尝快乐.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我们这远离城镇的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狭窄,写作时缺乏材料,往往会出现“假”、“空“.“抄“现象“假”.一是说假话,写的与心里想的不一致.笔是心非:二是写假事.无中生有。“空”即内容空洞.无具体事实,该详写的地方写不出详细经过,中心不突出。“抄”就是去抄书本上的优秀作文。面对这一情况,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二个环节: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让他们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感受快乐。一、阅读积累是快乐作文的基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  相似文献   

10.
赵世胜 《语文天地》2009,(12):43-44
初中作文写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能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相结合;课外作文与课内作文相结合: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我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教学法,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结果模式统一,内容统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接着用“多写多练”方法,虽然解放了学生思想,对学生练笔有些好处,但字数上千,废话连篇,仍达不到写作教学的理想效果。近几年来,我以下水作文为突破口,探索提高作文教学的规律,真是受益匪浅。具体做法有如下五点:  相似文献   

12.
一篇好的文章,内容要新颖;要充满童真童趣;要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多次修改文章;积累习作素材;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作文教学要体现快乐作文、放胆作文、生活作文、个性化作文等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3.
正快乐的作文,又因作文而快乐,这是广大师生的写作追求。那么,什么是快乐作文呢?快乐作文很早就有,但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人说,快乐作文就是追求作文课堂的快乐气氛;有人说,快乐作文就是作文教学中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我认为,"快乐作文"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要我写"到"我要写"的理念转变。快乐作文就是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会写作文,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能够在与他人分享作文中感动快乐。实施快乐作文教学法,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由怕写作文逐步变为乐于写作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李涛 《考试周刊》2013,(83):52-53
“两可”作文教学法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可写点”和“可感处”,把作文与读者联系起来,使学生写作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高作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文章对初中作文“两可”教学法相关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改进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作文质量差、速度慢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写作“无米下锅”。二是作文训练过程粗疏。三是老师作文批改任务繁重,且对学生的作文改进收效不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李述芳 《成才之路》2010,(25):95-9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部分明确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要重视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材料的方法。正如美国一位应用学家克拉申说的: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关于小学作文教学,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认为指导学生作文难.而指导低年级作文更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略谈关于低年级作文指导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刘秋叶 《陕西教育》2007,(7):127-127
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会修改自己的写作。”新课标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作文指导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在贯彻新课标精神中,经过自己的实践、琢磨,我认为作文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提到学生作文.就算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也有“爱你在心El难开”的尴尬.无米之炊难为.老师们都能引导学生通过各个途径积累素材.可要做一个“巧妇”.将积累的材料合理地布局谋篇却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这种写作技巧绝不能仅仅依赖作文指导课来完成。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贯穿语文学习始终的一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悉技巧”。  相似文献   

19.
陈萍 《现代教学》2008,(1):79-80
批改作文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而要了解学生写作困惑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畅谈,即面批。 每次面批学生的作文前,我都会对学生的作文做一次认真的阅读,对学生作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为面批做好“备课”。面批作文时,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读书破万:莹,下笔如有神。”读与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也说“阅读使人充实;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这充分说明“阅读与写作”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是学习之母。作文能力如何.是语文教学质量如何最终的试金石、晴雨表。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作文学作文.作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