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生命世界与莲池书院维系在一起,他倡设莲池讲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加强莲池书院的教育管理;面对新教育改革中的两难困境,主张废除科举,改革书院,引进西学,建立学堂。清末书院改制时,他卸任书院院长,带着在莲池书院中遇到的问题踏上了考察日本教育之途。  相似文献   

2.
莲池书院是清代在保定设置的直隶省最高层次书院。在莲池书院的教学活动中,名师讲学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环境优美,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其供祀活动具备多种教育价值与作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莲池书院作为清代地方官方书院新旧交替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清代历任直隶总督对保定莲池书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历任直隶总督与莲池书院的院长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莲池书院的发展过程中,图书建设、学院经费、课程管理、考课、讲学等多方面,直隶总督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在任职期内对书院在嬗变中所做的调整及改革的努力尤为突出。政府与社会的合力是莲池书院兴盛与转型结局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不仅是桐城派大师,更是莲池书院院长、名师。他主持莲池书院期间,批判科举考试制度,高度重视西学的价值,开办新式学堂,筹集书院经费,聘请外国教习,支持书院的近代改制。所有这些,都顺应了近代新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急剧的社会动荡中,吴汝纶卸任莲池书院院长,继续进行新教育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讲莲池书院是吴汝纶一生从事的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吴汝纶主动辞官从教,在任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的十余年间,致力于培养人才,并对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推动了书院的近代化进程。一批文坛精英和政坛要人都曾就读莲池书院,从师吴汝纶。在吴汝纶的经略之下,莲池书院成为北方文教的中心,带动了直隶学风的转变。执教莲池也奠定了吴汝纶作为一代教育家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墨  王丹阳  郭佳 《文教资料》2008,(3):108-109
本文通过对清末莲池书院刻印图书的源流探索,并综合地方志、书目、史料等各方面的文献信息,分析阐述了莲池书院与莲池书局的关系,同时列出了一份比较完整的"莲池"书目.  相似文献   

7.
莲池书院在桐城派后期的发展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张裕钊在主持莲池书院的六年时间里,培养了数百名学生,与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张佩纶事件及学生贺张裕钊七十大寿等相关诗文,可以一窥当时书院教育的风貌,了解张裕钊在莲池书院师生中的影响及地位。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吴洪成、段颖老师的大作对清代直隶总督与保定莲池书院的联系进行了梳理。如文中所示,书院初建之时经费基本由地方政府拨付,而直隶总督直接或间接主持了书院院长的选聘、筹集书院经费、帮助书院增添藏书、参与书院考课和释菜礼。显然,莲池书院是典型的官办书院。论文考证详实,条理清晰,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黄彭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是莲池书院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担任院长的人。黄彭年在第二次担任莲池书院院长时,改革了教学方法,增舍古学,提出了"化乡酬世"的教育理念,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自此莲池书院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0.
办学经费是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书院的办学活动起着直接的制衡作用。莲池书院的经费来源广泛,并相对充足,为书院教育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近代教育家吴汝纶在主持莲池书院期间特别重视办学经费,曾为书院别筹经费,对书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敢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是其20多年来研究《金瓶梅》的一个小结。它不仅是近30年来“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实绩之一,而且也是近百年来《金瓶梅》研究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这部著作梳理了20世纪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的方方面面,无疑为后来者跨进“金学”大门铺设了一座便桥,描绘了一幅详图。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虽然都塑造了武松这一形象,但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致力于刻画他高大光辉的英雄。但在《金瓶梅》中武松不再是主角,作者无意凸显其好汉形象,在情节安排上亦对其英雄事迹做了大量删减。《金瓶梅》对《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重写,是立于创作主旨和时代精神的不同,顺应了小说表达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李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2):21-23,68
20年代的朱自清在思想与精神世界里有着颓废的倾向,这与他的个性、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颓废的人生状态影响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强调文学的想象,文学的技巧,强调文学在人生中的地位与作用。《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个实验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都会受到本族文化和自身文化意识局限性的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英国语言学家埃杰顿的《金瓶梅》英文全译本TheGoldenLotus成功体现了译者的双语才能和双文化功底,但在《金瓶梅》中,"哭"的大量描写反映了"哭"一词除字典意义之外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在埃杰顿的TheGoldenLotus中cry,weep,sob,mourn,bemoan,lament等英文词的言辞语境并不能完整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及文化语境。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在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的写景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淡淡月色中荷塘上许多美丽的景物,又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无不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理想的、美的“另一世界”里。辨析比喻在《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运用比喻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二是运用比喻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诗的意境。发现并掌握比喻的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和理解作者。  相似文献   

16.
初读《红楼梦》的人往往认为《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祭奠晴雯写的,这有点张冠李戴的味道。晴雯的身世与被祭奠的人不符,祭文中祭奠人与被祭奠人的关系也与宝玉晴雯的关系不符。事实上《芙蓉女儿诔》是曹寅诔念姬妾的诔文。  相似文献   

17.
江西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区域,他在江西留下的许多史迹至今大部分已湮灭无闻,有一部分则因扑朔迷离而众说纷坛,通过实地考察,关于周敦颐教二程的地点,《爱莲说》的发表地,濂溪书堂遗址等问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关仁山是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创造了"雪莲湾"和"平原"两个审美世界,也经历了从海上到平原的审美历程。这个过渡,不仅仅是创作风格和艺术技巧的变化,而且也是审美观念和创作精神的变化。这标志着他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作者没有直接说明潜在的原因,故该怎样解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事实上,朱自清在江南确曾有过文本中点到的"热闹"、"群居"的生活,而"惦着江南"自然表达的是作者北来清华后对江南生活的想念和怀恋.  相似文献   

20.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他对《金瓶梅》的评点涉及小说创作思想与艺术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中国小说批评理论体系推向一新高度。其中《寓意篇》是他小说专论中较为独特的一篇。他通过联想与想象,又借助训诂学的方法,索名探源,或探索人物之间关系,或探索作品中的"时日"安排,或探索人物命运与名字之关系,虽偶有牵强附会或陈腐之语,但大都随手成趣,不失为一篇"再创"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