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基本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史。从古到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各个哲学派别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则不然,它只是在近代才由法国唯物主义明确提出的。费尔巴哈发展了法国唯物主义的思想,但由于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代替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费尔巴哈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观点重新确立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地位,才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刘卓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唯物主义对它的认识和解决也是不同的。本文就哲学基本问题的由来及古代希腊唯物主义对它的认识和解决加以阐述。由...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则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改造。阐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关于本体、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研究的是关于“存在(或世界)是什么”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全部哲学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考察了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哲学领域的一切问题上都清楚明白地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对于“超越”这两大党派而创立“新”哲学的企图,一概表示轻蔑。列宁非常推崇恩格斯的坚定的哲学党性原则,把它赞许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和最宝贵的传统”。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一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适用于全部哲学 ,但同时应看到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哲学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只有考察了具体哲学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特殊表现方式 ,才能具体地把握具体的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时 ,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有特殊的表现方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存在或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问题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哲学发展史上,各派哲学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均具有其合理性,当然也存在偏颇的一面.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明晰的梳理.这对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继承和发展超越关系。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改造发展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传统提炼上升到时代精神的最高峰,在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和发展观三个方面体现了丰厚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超越,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在于科学实践观点的确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提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将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种传统的将思维和存在简单对立的二分法则,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新拓展,已显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回到原点原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基本立场、核心观点,要特别防止陷入教条主义的藩篱,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自觉地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水平发展的龙头代表,明确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客观地位。这是建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根基.也是掌握辩证方法的控制原点。但是在理解与传播这一重大思想发现的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使哲学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关系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某种程度上就是将基本问题过分地夸张了。科学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正确地处理基本问题与非基本问题的关系,对于运用辩证思维的锐利武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有着启迪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来浅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为实践唯物主义,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空间和科学内涵,进而阐述了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 ,柯尔施1 92 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 ,把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来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迁、理论实质和现实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并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特质 ,所有这些都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哈贝马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把“人能否改造客观世界”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层次内容,为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提供了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16.
<正> 本人不赞成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本人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是恩格斯对近代以前的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具体哲学流派的中心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实践。  相似文献   

17.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根据恩格斯的概括,把哲学基本问题规定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而且一般只讲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  相似文献   

18.
与那种把实践作为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将改造世界仅仅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特征的(狭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广域实践唯物主义以改造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以价值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线,以人道主义思想、(狭义)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理性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发展和演变也经过了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个问题在古代哲学中已经萌芽,在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被尖锐地提了出来,而德国古典哲学对其进行了奠基性的论述,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最终正确地解释了这个基本问题,实现了哲学的质的飞跃,本文意在向读者简要展示这个基本问题的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0.
哲学彻底性的根本标志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否彻底。而要彻底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键在于以什么为基点和出发点。哲学基本问题的本质意义,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它植根于人类实践,贯穿于人类认识,是表现着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本质关系的一个基本矛盾。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只能立足于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欧洲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这一根本立足点提供了素养。唯物史观的创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科学地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