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堂上的拓展延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二是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材的呈现模式是与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密切联系的,必然导致教材的封闭性,缺乏活力,给师生有效开发课程的空间太小太窄,不适应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时代需求。因此要通过以下方式个性地构建教材,以给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一是构建有障碍的“不完形”对话文本,激发思维的兴趣;二是构建缺结论的“不完形”对话文本;三是构建无结尾的“不完形”对话文本,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四是构建“不完形”主题单元对话文本,拓展思维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始于2004年9月的高中课程改革为高中教材打破“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了机遇,各地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写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材就有五种。语文学科,我省各高中校或选用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以下简称为“苏教版”),或选用了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三家联合编著的《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两年多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相似文献   

6.
近段时间“文本细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观点,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界。本专题讨论的焦点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文本有没有必要“钻深钻透”。这个“文本”不仅是指语文教材的课文,而是指所有学科教材的文本材料。到底在教学准备时有无必要将文本“钻深钻透”?这仅是一个操作问题,还是涉及认识问题?甚或存在理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语文教材”的相关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依据语文教材的研究背景,讨论“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体系”两个理论问题,在明晰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术语纠缠,区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体系由来已久的弊病及教育工作者对于教材的错误解读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教师都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中进行着“链接”教学的实践。然而,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加之观念的偏差、研究的匮乏,声势浩荡的“链接”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融于语文教材的学习,导致语文课的浮夸和低效。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新课改背景下一路走来的“链接”,努力把它融入到教材文本学习的主干线上来,使阅读教学活力绽放。  相似文献   

9.
直面一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和课堂调研,欣慰之余,就语文教学的课改不偏离方向。感觉到语文老师应当胸怀“三本”。第一当以生为“本”,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第二当立足教材之“本”。合理运用与重建“课内资源”,压缩课时、协调教学板块,大力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第三应把握教学根“本”,强调语文课就是教语文。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味。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2004年7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荣生教授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学内容建设的热议。有些老师认为:一篇文章一旦选人语文教材,教学内容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即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是相对确定的。也有些老师认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学内容不是唯一性的。教师所开发的教学内容只要指向课程目标,就应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如果“细渎点”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师生间对话脱离文本、课堂教学偏离目标的现象,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细读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提出来,打破了固有的“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理念。教材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教师要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笔者在此以小学语文为例谈谈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使语文教材呈现“一标多本”的格局。由于不同的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课文内容选择产生差异。这种群芳竞艳的局面为课程资源开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具有战略性意义,必须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重视。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文本体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的隐显程度,可以采用三条有效的教学路径:对于全显的文本,引导学生研讨,从而自主把握主题;对于半显的文本,帮助学生阐发,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对于全隐的文本,指导学生比较,在拓展中领悟主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然而该课程长期被置于边缘地位,处境尴尬。通过分析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论”在教材编写研制方面的现状,阐明了本学科教材编写需要遵循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并提出了本学科的课程教材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中指出:“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但,最通常的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这三大要素构成的。”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教材(课标中的文本)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承载着实现“三维目标”的重任,因此.正确地把握文本,适度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然而,当下的课堂,我们往往会看到以下两种现象:  相似文献   

18.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不少的难课文。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偏差,追求所谓的“深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浅”教的策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语文要素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后练习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体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难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今日教育》2007,(12S):40-44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其实也是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是一段以自己的心灵去领会、体察,达到与作者、编者共鸣的情感历程。 2007年江苏省级赛课活动中,获得了特等奖的苏教版第十册《月光启蒙》一课引发了众多教师对于如何利用课程资源适度拓展情感教学目标这一话题的讨论。以此次争执为契机,本期反思录带来的是:如何渗透新一轮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新理念,在语文课堂上达到认知与情感教学目标同步推行、落实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