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点阐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各地区体育新学科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并提出体育新学科50余门,包括体育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科、人学科和信息学科的众多学科。目的在于总结思考和借鉴国外体育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发展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与评价,同时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展开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04年-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量逐年增加,课题区域分布日趋合理;课题研究领域多元化发展,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的研究形式已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明显趋势,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科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体育科学 :研究体育的现象及规律的学科群。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手段和方法 ,全面发展、改善和提高人类身体、心理和运动水平及其对社会影响关系的规律。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的综合性 (多学科的综合 )、交叉性 (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交叉 )极强的专业技术科学。其生物科学基础有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等 ,社会科学基础有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体育科学体系 :体育众多学科间内在的、本质的关联所形成的有序的结构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管理科学类等门…  相似文献   

5.
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明体育科学定义、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体系分类原则及其分类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文中提出从体育科学体系众多的分支学中可以把它分为一般基础学科、体育对象分类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体育自然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等5类学科群组.  相似文献   

6.
罗普磷(1957-),男,四川岳池县人,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92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体育评价及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现任西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管理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管理学学科带头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7.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带动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从湖北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团队的现状入手,分析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团队的意义,并对团队的目标定位、健全管理与建设措施提出建议,希望为其它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要为澄清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学科纳入、分类及结构等方面的模糊乃至偏差的观点和看法,指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更科学、更深入地开展提供参考。研究认为:一些部门、对象学科纳入体育社会科学具有内容选择性,体育社会科学的学科纳入主要体现为分支学科、专门学科、内部衍生学科等不同类型;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现状进行了评述,阐述了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提出了体育社会科学是由分支学科(维)、综合-专门学科(维)和横断学科(维)、基本一元理论学科(核)构成三维一核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体育社会科学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列入国家社会科学一级学科的缘由,阐明了体育社会科学列入国家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后所取得的成效和有效进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申报的规律与要求。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人员应做好体育社会科学课题的选择与设计工作,把握好课题研究的5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如何使体育社会学得到较快发展为基点,从它的现状、作用、层面和功能及存在问题入手.提出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的快速变化发展对我国体育界产生巨大影响、为体育社会学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并对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与看法。就建立和发展中,队伍建设;知识普及;与其它学科关系;与现实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进一步明确建设和发展方向,提高体育社会学研究质量,实现这一学科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冰雪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唐宝盛 《冰雪运动》2010,32(2):70-73
通过对人文体育、冰雪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涵义、意义的阐述,认为普通高校冰雪体育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服务学生、塑造学生和发展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提出培养大学生树立人文体育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价值观,满足大学生对人文体育的需求;激发大学生塑造人文精神和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冰雪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身体力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出冰雪体育教育以人为本,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主题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冰雪体育教育自身现代化和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宁雷 《体育与科学》2004,25(6):85-87
为了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体育,加强大学生人文体育的素养,全面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丰富人文奥运的内涵,通过对辽宁省8所高校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提出构建高校人文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议方案。在高校中应鼓励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选修课资源,开设有关体育人文的通识选修课程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讲座,丰富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以加强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教育从其发展至今一直缺少一种人文精神,政治因素过多地渗入到了它的发展前期,而近几十年“强国强种”的激狂心理又使学校体育过多地贴上了竞技运动的标签,纯粹的体质教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随着对教育人性化和理性化的要求,在对中国古代体育和西方体育人文精神的回望中,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呼吁尽快构建人文精神理念,使学生的身心教育得到应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冬季体育教育人文化涵义的阐述,指出传统的冬季体育教育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上存在着诸多非人文化因素,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论述了实现冬季体育教育人文化的途径:着眼于大学生人性的培养、丰富和提升,突出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快乐的冰雪体育人文教学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文化的教育思想贯彻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每一环节,通过冰雪体育教育实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个性体育、终身体育和人文体育.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结果的不同争论,实质上是科学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彼此的割裂在体育课程中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科学和人文教育思想下体育课程利与弊的分析,提出体育新课程“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确立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的整体体育课程观是我国体育新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人文化"趋向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我国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受学科中心主义和竞技运动思想的影响,未能很好地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动态以及学校体育的功能特性。注重人文教育与重视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未来的教育评价将以人文化为最高价值追求、以实证化为方法途径、向人文化和实证化共生共融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的功能特征应该更多的体现在能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生长。因此,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人文化趋向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强调对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注意方法灵活与针对性、注意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关照全面与重视“两极”相结合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亚云 《体育学刊》2007,14(5):86-88
教学环境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同等重要,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一个注重体育精神培育、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突出人文教学评价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环境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被列为二级学科以来,体育人文社会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且发展迅速,无论是学科理论构建还是学术理论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者应理智地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反思,发现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综合反映。文章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发现其课余生活方式丰富多样,但主要是以满足感官刺激的一些轻松、娱乐和简单的内容为主,而内在的精神文化内容却很少有人涉足,足见其人文素质一般。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学校对课余生活的重视不够以及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向更有人格修养更有生活情趣的人文素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