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3.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这是鲁迅曾经赞许过的意见。中国的民族性(国民性),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诸原因,也造成了中国国民性的许多弱点。鲁迅的前期小说(《呐喊》、《彷徨》)和杂文一样,既充分肯定和热情歌颂了中国国民性的优点[注],也着重暴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性的种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的人物形形色色,但却同样具有病态性,这种病态性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一、鲁迅本人的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感受;二、虚构的人物外在表现的病态性;三、深刻的人物国民性的病态性的揭示及其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鲁迅的国民性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小说死亡意识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直面死亡的勇气,也使中国生命结构的组合出现了某种转折,是现代中国重建新的生命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改造国民性出发,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通过杂、小说等艺术形式对道教腐朽的一面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选文中占比例较大.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普遍感到难懂。要突破鲁迅作品的教学难点.就必须紧紧抓其作品中“国民性”这一特点。在选文中.无论是其小说.还是杂文.无不体现着鲁迅先生”国民性”教育这一中心.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巨擘鲁迅先生,在他1921年创作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与祥林嫂、阿Q等形象,虽面貌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的农民形象,他们都生活在病态社会中,身上都带有国民性弱点。作者正是通过闰土等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深切的同情其悲惨境遇,大声疾呼社会变革。鲁迅先生在谈到形象塑造时说:“……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是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孔乙己》中想阐述的观点,无疑和鲁迅本人想解决(或构筑)的国民性问题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关注,以及他那扎实的古文功底,绝妙的讽刺艺术,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笔者认为:了解鲁迅应该熟识《孔乙己》这篇小说,应该从鲁迅的自我觉醒意识开始。同时,走进鲁迅世界,则意味着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从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立出发,建构出不朽的阿Q形象。以当代中国新语境观照,鲁迅的"国民性"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国民性"有被改造的可能,解放区的革命实践和赵树理等的小说可兹证明。其次"国民性"的背后是西方殖民主义理论,因此"国民性"并非为中国独有而是全人类的。再次"国民性"理论产生的根源是经济上的落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总之,鲁迅的阿Q仍然是一个不可超越的文学形象,但国民性理论百年不衰的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经济上的现代焦虑在文化领域的投射,即主体性召唤下的自我他者化建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挖出了多少国民劣根性山东/桑文彬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  相似文献   

14.
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是鲁迅贯穿其一生的文学主题。对社会人情心理进行洞幽烛微的描写,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小说中的人情心理描写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原型:变色龙原型、隔膜原型、看客原型。每个原型都有自己的特质。鲁迅对它们的批判对当下也有着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在“改造国民性”主旨下隐含浓郁的“饥饿意识”,这种意识是鲁迅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饥饿意识”使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独立有着独特的思考,并以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取得精神独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巨擘鲁迅先生,在他1921年创作的著名小说《故乡》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与祥林嫂,阿Q等形象,虽面貌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的农民形象,他们都生活在病态社会中,身上都带有国民性弱点。  相似文献   

18.
“改造国民性”一直是现代进步作家所关注、探索主要母题。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开始研究中国国民性问题。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为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在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示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从中揭示出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要求。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首推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鲁迅在为阿Q作传时,概括了国民的劣根性。阿Q的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妄自尊大与狭  相似文献   

19.
于佳琪 《文教资料》2009,(15):20-22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自我探询与开拓.鲁迅的反思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文从反思国民性、反思社会和反思自我这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