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波 《声屏世界》2008,(12):10-12
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中国电视迄今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其语态也经过了数次改变,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电视语态的变化速度更快,变化的程度令人瞠目。本文试图从电视语态变迁这一现象入手,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理论根源及其折射出来的思想意识,探析梳理中国电视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电视语态在社会转型期下急速变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蔡秀威 《今传媒》2010,(8):171-172
一、电视语态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3.
刘敬源 《新闻窗》2011,(4):67-68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其作品《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电视语态"概念,他提出"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而言,新的叙述方式不仅仅是指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4.
2003年,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出版,“语态”一词跳出原来的语法范畴,成为“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的新指称.有研究认为:电视语态的变迁经历了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正反映了媒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化.2014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微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电视语态 我国学者孙玉胜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道: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①在电视中,每一幅画面,每一句解说,每一个现场声,主持人的衣着、表情、举止,甚至演播室的每一件物品等都表现出新闻语态.  相似文献   

6.
2016年1月7日,《四大名助》在东方卫视开播,号称国内首档社交服务类爆笑减压节目.《四大名助》节目的出现顺应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变化,也是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上的创新.“电视语态”的概念是2003年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电视语态的变革要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不断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四大名助》体现了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王晶 《视听》2023,(4):143-146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的语态不断在网络上出现。国家推动传统大众媒体与众多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国媒介大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媒介语态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近年来,电视媒体在“说话方式”上大胆创新,利用新技术手段,搭建起媒体和受众的沟通桥梁。在语态转变过程中,主流媒体应以技术为引领,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主流平台解压,培育优质内容;调动媒体内外活力,促进人才转型。  相似文献   

8.
电视悬疑语态在央视科教频道的运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波 《视听界》2007,(6):89-90
一,电视悬疑语态的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语态大体可分为三种,依次是“新华语态”、“平民语态”和“悬疑语态”。“新华语态”是中国电视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形态前,宣传报道多以新华通讯社的报道配以画面播报,这是一种上传下达、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支配性语态。“平民语态”是从1993年《东方时空》开始的,力求平实、亲切,贴近百姓生活,这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平等交流的语态。  相似文献   

9.
刘昕 《新闻采编》2012,(5):37-38
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叙事语态叙事学关于语态方式的界定包括:(1)异叙式,即叙述人位于事件和受众之外,是纯粹的第三者,是全知全能的。(2)同叙式,即叙述人参与事件,但并非主要角色,处在事件发展的动态之中向受众叙述事件。(3)自叙式,叙述人就是事件的主要角色。从叙事视角、叙事语态来看,口述历史类纪录片应该兼有同叙类和自叙类的特点,即叙述人参与事件,可能是事件的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电视悬疑语态是近几年来,在媒介市场激烈竞争前提下产生的。在电视节目中频繁设置悬念,采用不断设问方式吸引受众的传播策略,是一种传播者千方百计诱惑受众的语态。这种语态在当今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娱乐选秀,甚或新闻栏目似乎都离不开悬念叙事的铺陈。  相似文献   

11.
电视的魅力来自图像——这主要是就电视传播符号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而言,并不意味着声音在电视传播中就不重要。实际上,声音语言表达、传递意义的能力较之其他符号和讯号要强得多。2006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换了两个笑容可掬的新面孔,立即引来国内外舆论的热评。美国《华尔街日报》上竟然也有这样的惊叹:"我的天,他们居然面带微笑播新闻了。"可见看电视的人对传播者的说话方式是多么在意。因此,怎样运用语言,用什么方式说话,就深刻地影响着电视节目的风格,并深刻地影响着电视传播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电视语态有了被电视媒体用于风格塑造的潜质。  相似文献   

12.
朱学谦 《记者摇篮》2012,(12):15-16
新闻节目如何吸引受众,对于以"新闻立台"的国内电视媒体而言,一直是一个涉及发展根本的研究课题。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破解这个课题,更需要正本溯源,回归新闻本质,用新闻语态纠正当前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这里所说的"新闻语态"是一种符合新闻规律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不仅仅是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孙相才 《新闻前哨》2010,(12):89-90
新闻语态指的是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即报道者采用何种立场、语气、态度、感情报道新闻。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语态。要在符合书面报道规范的基础上更吸引大众,力求成为大家喜爱的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对相亲类电视节目的批评,需要广电行政管理部门、业界认真总结,更需要学界从中国电视文化建设的角度反思:应该以怎样的语态构建中国电视文化批评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5.
酒杰 《新闻传播》2014,(2):149-150
说话交流的语态是指播音员采用正常的、真诚的、类似于人际传播的说话方式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语言状态,它不同于宣读或者报告的语态,它的优势在于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自然,更易于倾听,它是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播音状态。  相似文献   

16.
媒介传播语境决定着媒介的传播语态,选择传播语态的根本依据在于传播者的定位、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形式。电视经济节目因其特殊性而在传播过程中不时会受到阻碍,而电视家庭性的收视特征决定其必须选择恰当的传播语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目前中国经济媒体传播语态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为例,以期对于提升电视经济传媒的影响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舍弃·个性化·如何说话──电视信息传播艺术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视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观众对电视媒体的选择方式也在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其中“舍弃”是一种无论对观众还是对媒体都适用的手段。媒体的发展已经使得电视现众由过去仅仅只对内容的关注发展到了对说话方式的关注,说话方式的个性化成为电视媒体个性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地的电视节目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类型模糊化、新闻性和娱乐性互渗的制作观念。从电视环境与外来观念的影响、文章场景融合与电视语态改变,功能主义传播观念与电视节目商品化之间的协调等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语态,它在受众话语权的回归、新闻视点的下沉、报道方式上的出新等方面部给中国电视新闻输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20.
用镜头说话     
徐寒 《记者摇篮》2010,(3):74-75
用镜头说话,是我们电视人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新闻报道,电视与平面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同样的事件,电视可以通过记者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现场,而平面媒体需要通过文字叙述。换句话说,电视用的是镜头语言,报纸靠的是文字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