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1.人类的种种创造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越来越没感情,变得冷漠而自私。"在这句社会性评价中,我们可解读到多少信息?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标准之一。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英语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在进行着情感的"教"与"学",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本文着重论述课堂情感教学的作用,目的是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健康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语文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因此,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可见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强情感教育(一)注重教师的感情体验传达。  相似文献   

5.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不难看出"有感情"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和追求。就某一篇文章而言,其本原自然要溯及文章创作者倾注与表达的情感,但作为读者是很难感悟到与作者完全吻合的情感的。因此,朗读的感情大部分有赖于读者的感悟。通过创设相类似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关的情感经验,也就应该读出感情来了。  相似文献   

6.
温俊飞 《学子》2014,(7):21-21
近年来,古诗词解析类题目渐成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而鉴赏诗歌的情感又是历年古诗词鉴赏中必考的知识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准确地鉴赏古代诗歌的感情时,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入手:一、"显性"感情所谓"显性"的感情,是指诗歌的情感比较明显,并不需要我们大费脑筋去揣摩,而是直接从字面上去把握它的情感倾向。1.标题显情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优秀的诗歌标题自然也能眉目传情。首先,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细致地品味、分析作品的语言,从品味语言途径来了解作者,分析作者的感情,以此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试以两篇教材为例分析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8.
张英 《西藏教育》2012,(11):54-54
有人说:"教育之船只有借助于感情之水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亲情、友情、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无一不让人们用生动的语言来反复地表现与吟诵,在这些感情中,有一种让人感到最真切、最纯洁、最朴实的情感,那就是幼儿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师幼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具审美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当前,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加强正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美术课堂中的情感资源,强化自主学习的兴趣,对优化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双方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双方情感互动的过程。教育双方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形成积极的情感互动效应,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双方的情感互动效应经历一个由"触动——共识"到"交融——共鸣"再到"自由——共享"逐渐演变的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动效应,教育者应当做到投入感情,以"情"交"情";坦露真情,以"情"换"情";设境促情,以"情"共"情"。  相似文献   

11.
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本文从"重经验积累,忌强迫感悟"、"重咬文嚼字,忌浅尝辄止"、"重读思并行,忌为读而读"三方面入手,联系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的朗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实现深深扎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朗读,以及感情朗读的"情"从何来。目前就笔者自身课堂教育的实践,领悟到在教育之中只有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方能使其领悟到文章的深邃。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的情感,唤起孩子对文本的兴趣,点燃智慧的火把,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其心灵荡起情感的涟漪,让其心灵在师生情感碰撞的波涛中自由舞蹈,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王桂秀 《现代语文》2009,(12):81-8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如果能和情感因素相结合,就更易于发挥教学的潜力,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下面是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情感教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狄德罗曾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则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和水的关系,认为池塘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同样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志者,感情也。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的。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情感,激起共鸣,从而使学生乐学语文,这成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调动情感呢?下面将结合笔者平时教学实践来谈。  相似文献   

16.
颜梅 《考试周刊》2011,(16):104-104
新《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策略和文化方面的要求。这说明了英语学习策略上情感策略的重要性。柳斌同志曾说过,"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教育不能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因此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与新世纪课改的取向背道而驰,最终将不利于知识的获得和掌握。英语教学中搞好情感教育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是声乐艺术创造的核心。这是因为,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所以说:"感情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情感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本文通过对情感酝酿、歌曲内涵、生活体验、丰富想象这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歌唱中做到声情并茂,歌随心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沟通作者与学者的情感,使彼此灵犀互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敏感不一定是缺点,敏感的人往往聪明、有灵气、有创造力。敏感实际上包括"敏"和"感"两方面。"敏"指观察敏锐,能迅速察觉出环境的细微变化";感"指情感体验细腻,细微小事便能引起丰富感情。那么,来看看你敏感吗?  相似文献   

20.
孔善桃 《考试周刊》2011,(83):230-230
美术是情感艺术,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在美术教育实践中融入情感因素是初中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在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动"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