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化引领与支撑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法治文化与伦理文化是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弘扬法治精神与培育法治文化理念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必然选择;自由、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引领着伦理文化的创新与进步,而伦理文化则以其丰富的资源与深刻的内涵支撑着法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立法的伦理形式、司法的伦理适用与守法的伦理机制是法治文化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司法独立是实现新时期"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司法作为法治建设的最前沿,其制度建设深刻影响着"法治中国"新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文化建设等途径,健全和完善我国司法独立制度,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对司法伦理的实效性进行评价是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法律权威的重要环节。当前对司法伦理的实效性进行评价可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强化司法伦理的价值,进而遏制腐败问题,加快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来不断提高司法伦理的实效性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现代法治精神的建构是以一定的国家独有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九卿会审"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典型的行政、司法合一的司法体制,历经数千年,至今对我国现代司法仍有很深的负面影响,而当代中国正在坚持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想实现司法事业的进步,就必须要加强科学的现代司法建设。  相似文献   

7.
司法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发挥着"守门人"的重大作用。公正的司法判决不仅需要法官具备渊博的法律知识和娴熟的审判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审判过程中能够坚守法律人的伦理要求。针对我国法官职业伦理现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法官职业伦理素养提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关注法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司法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卓越法治人才的供给,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仍然有其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加以革新。在智能司法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需要格外重视法律思维训练的强化、类案技术的习得、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知识的获取、职业伦理和技术伦理的养成。同时,智能司法的发展,也有助于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司法伦理在法制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良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屏障和社会和谐的有效保证。因此,必须深刻剖析当前我国在司法伦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积极的解决对策,提高司法伦理的实效性,从而实现良性司法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从传统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中,法治伦理面临着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悬置的尴尬。法律领域内应然状态下的权利义务对等和利益负担一致,与事实层面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和利益负担不一致,成为法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对我国法治伦理的完善,应当在法治伦理化和伦理法治化进程中,坚持正义原则的要求,走一条以程序正义为基点和出发点的法治伦理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