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整体的教育观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个体的身心发展除了受到显性教育因素(如教材、教具、教法等)的影响外 ,还受到隐性教育因素(如环境等)的影响。从“美术”的角度看 ,富有审美因素的“美术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和精神的境况和条件。环境是一个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自然的和人类行为等多种因素统一的复杂综合系统 ,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二、幼儿园环境的概念幼儿园环境是指围绕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周围事物或背景以及主体和背景的…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的、全球性的问题。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一国大气污染,导致邻国受到酸雨的危害;而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几乎涉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人类自身的进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环境是指主体以外的、且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所谓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质资源等。自然…  相似文献   

3.
“多元互动”中的“元”,是指与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条件与环境等;“多元互动”中的“互动”,是指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多元互助”中的“元”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互动”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计算机等媒体)、人与本(教材)、人与环境(资源、课堂、校园、社会)等多种教与学关系的全方位互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相似文献   

4.
“多元互动”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其中的“元”即“要素”,是指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条件与环境等。  相似文献   

5.
“多元互动”: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宪 《内蒙古教育》2003,(4):13-14,28
“多元互动”中的“元”即“要素”,是指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人员要素)、教材(信息要素)、教学条件与环境(物质要素)等。“多元互动”的“互动”是指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教与学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计算机等媒体)、人与文本(教材)、人与环境(资源、课堂、校园、社会)等多种教与学的关系的全方位互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通常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经过人为影响的社会环境两大部分.人是离不开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面 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作为教育应答的自控式学习活动 ,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 ,把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观念、文化科学知识、社会行为能力等客观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学生主体的素质 ,而决定教育品质、质量或品位高低的核心的要素就是这种内化功能。只有提高学生主体的素质 ,使受教育者在校练就一身过硬的看家本领———内化之功 ,才能确保同样以内化为最大特征的他们在知识经济的外化大舞台上有所作为。一、自控式学习的内化蕴涵在人类文明史上 ,内化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等人首先提出…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9.
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一个心理过程。数学认知结构是人类在现实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心理过程,所以数学认知结构是和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优化数学认知结构,来促进数学教学改革: 一、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 数学认知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一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各种表象系统;其二是概念,是具有一定关系的系统(包括了各种内化了的数学理论、数学技能和数学概念);其三是非智力因素。 为什么在数学认知结构中,要把非智力因素作为基本元素之一呢!这是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受主体本身的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美国心理学家加澳认为“学习及心理发展是形成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和技能上相互联系着越来越复杂越抽象的模式体系,即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0.
徐冉 《教书育人》2004,(1):42-43
环境是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其中,以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对人的道德成长影响最大,而精神环境又往往与社会环境相重叠。影响学校教育的社会环境既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环境,又含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等等,以学校自身环境最为专门和规范。而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我们不妨这样认为,人文环境指的是带有“人”作用的、给人以影响和熏陶的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区别于校园硬环境的一种环境。它的作用对象是学生。因此,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重视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宦玉凤 《考试周刊》2009,(45):48-49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种“内化”的主要渠道。它既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场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学的研究     
心理学把“学习”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最广义的学习,包括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二是人类的学习,包括个体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三是儿童、青少年在学校的学习。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身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框架下的“自主学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是自我组织、自我评价、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态度和模式。建构主义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恰如其分的哲学阐释,主张学习是意义建构的积极参与。而非知识的被动获得。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包括学习的认知结构、元认知、学习策略、动机、情感以及社会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学习论     
什么是“学习”? 我国古代把“学”与“习”分开,各有不同的含义。《论语》上说:“学而时习之”。“学”是指获得知识和技能。“习”是指复习、练习,巩固知识和技能。《中庸》里则把学习分成学、问、思、辨、行五个步骤的序列。近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关于“学习”,人们理解为四种含义。一是最广义的学习,认为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都是学习。二是只限于人类的学习,包括个体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掌握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的  相似文献   

15.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先天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其二是可能素质,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即主体的发展潜能或发展潜力。其三是现实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这一层次上的素质是主体可能和先天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后成为主体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 教育中的素质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闵宪鲁 《山东教育》2002,(12):12-14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园教育规程》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教育手段有显性手段(即日常生活、教育活动、游戏等)和隐性手段(即精神环境等)。所谓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就是要使显性手段和隐性手段之间互相渗透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所谓隐性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创设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幼儿园的园舍、场地等较大的外部环境;创设的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室内外的各种设施、玩具、图…  相似文献   

17.
“内化”即个体把外在于己的社会标准、规范等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并通过主体表现出行为。在此层面上,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的道德要求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结合而变成内部的需要的过程。在研究道德内化的过程中,理性、情感、良心等概念是自古以来各学者提出的关于道德内化的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8.
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主要涉及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和社会联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一切向前推进和发展,“人类的精神”比以往任何时期对地球生态系统施加了更为巨大的影响。人的信仰、信念、理想、追求、幢憬、感悟、反思和心智等构成了“人类的精神”的基本内涵。鲁枢元认为:“精神生态是生态学众多分支中的一门,专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性的严重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了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严重程度,意识到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最突出的实例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甚至发展经济学教科书都没有讨论这个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一、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相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环境”。它包括围绕着人群的充满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也就是说,环境是包括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以及人类自己创造的周围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所说的环境,必须强调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