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创造的智慧装点神圣的职业──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南粤杰出教师高德铨深圳中学李志利深圳中学之所以称得上名校,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它有一批名师。而名师一般都是将殉道式的工作精神与较成熟的教育智慧完善地结合起来的人。高德铨,就是具有这种内涵的名师。从他...  相似文献   

2.
通过《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读本》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要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关键。如何有效发挥教育的关键作用,依赖于教育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师不应该只被看作是谋生的职业,它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把它看成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杨学刚 《天津教育》2011,(10):37-39
"教育,是净化人灵魂、陶冶人性情、激励人志气、健全人心智、坚定人信仰的‘使人成人’的教育。遵循和敬畏教育规律,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只有敬畏教育,才懂得教育的庄重与神圣,才懂得教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教师应该把教育看成培育生命一般,  相似文献   

4.
名师呈现的是一种境界。回溯三位名师从一名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名家、教育大家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断学习积累、不断思考探索、不断创新超越的过程。认定了奋斗的目标,持之以恒地攀登,才能“一览众山小”。教师成为名家要靠修炼。其实每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名师,但事实上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成为名师,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每个人在修炼上所花工夫的不同,当然还包括一点悟性和灵气。每个教师心底都有一个梦,梦想自己也能成为名师。本板块呈现了“挑战名师”的七位年轻教师的课例,透过这些课例,我们能够看出他们自行锻造职业技能、丰富职业素养、修炼职业精神、追求职业理想的“痕迹”,也能够看出他们一步步走向名师的前行足印……  相似文献   

5.
黄乾玉 《教书育人》2006,(10):37-38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实施寿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启动“百节优质课工程”是名师工程的前奏和序曲,建立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机制,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开展扎扎实实的群众性教学评价活动,只有广大教师把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作为职业完美的追求,才能迎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职业技术教育曾成为日本、西德等国家战后经济腾飞的有力武器,它也必将成为中国发展企业振兴经济的支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十多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职教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农村职教没有发挥出它对经济建设应有的效能,致使职业教育一直未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我们认为,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诸方面。一、对职业技术教育认识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各自以自己的认识按自己的理解办学,有的把职业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混为一体,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另一个升学的阵地;有的把职业技术学校看成是培养专职劳动对象的场…  相似文献   

8.
许多老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老师,但从何处着手,往往感到茫然,笔者通过多年大量的调研和自身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供读者参考。1准确定位教师的工作性质,增强责任意识在一段特殊的时期里教师是“臭老九”,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教师比喻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等等。笔者认为,教师就是教师,是一种职业而且是神圣的职业。我们当教师的要把从事的工作应看成是事业,而不要把它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我们知道,教师也是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要养家糊口,要生活,离开了钱,…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幸福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一、职业意识的转变我们传统上把教育 (此处仅指教师教方面的活动 ,本文中的“教育”有时指师生双方的活动 ,请读者根据上下文做相应的理解 )当作一种崇高的职业 ,是因为教师像蜡烛 ,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被认为是对教师职业的形象概括。杨启亮教授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说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 ,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 ;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 ;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 ;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他认为 ,前两个境界是一种“他律”的取向 ,后两者是“自律”取向…  相似文献   

10.
冯莉芳 《教书育人》2008,(11):26-27
教师这一职业可以使我们把自我放回身心,获得完整的自我。当我们把一方讲台看成人生的舞台,在那里留下的不仅是汗水,更应当是我们独特的生活姿态。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倦、单调甚至乏味时,每位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又如何呢?低迷?麻木?  相似文献   

11.
“校本名师培养的行动研究”,以新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前提,在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论和分析学校教师现状的基础上,以打造新型名师为目标,在专家的引领下,借鉴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由行动者提出校本名师培养的研究问题,对名师培养行动进行理论构建,即教师的专业层次理论、职业智慧体验理论、专业成长能力理论等。为校本名师培养的行动策略研究,运用目标导向策略、自主发展策略、外置评价策略和专业引领策略等,搭建校园学习平台,探究校本名师培养的行为模式,营造教师群体成长学习型校园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校园采风     
卢湾职教中心用前沿理论提高教师素质上海市卢湾职业教育中心针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本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反差,聘请一批高校名师为该校50名骨干教师开办业务培训,用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并采取相应的消化和巩固措施,把名师的知...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理想的事业。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理想,不可能走得很远;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理想,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没有理想,不可能走得很远。没有理想的教师,把教育看成一种职业,而没有看成一种事业,这样的人,他教书的目的是赖以生存、赖以养家糊口,他没有追求和向往,没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反思,更没有创新的愿望与冲动,没有对明天的憧憬与未来的梦想。他永远不可能走到创新教育的彼岸。”  相似文献   

14.
浅谈教师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凡  白海峰 《天中学刊》2001,16(Z1):97-98
由于职业特征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均表现出应有的风范.这就是教师的礼仪.它包括仪容、着装、举止、言谈、待人接物之礼等等.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人们不应把教师应具备什么礼仪,看成可有可无的小节.  相似文献   

15.
教育思想是名师与经验型教师的分水岭,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提炼自身的教育思想是名师养成的必由之路。教师培训机构应把引领教师建构教育思想作为设计教师培训目标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16.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几点做法郝廷颐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1994年新领导班子上任之后,更是响亮地提出要把培养本校名师、三晋名师乃至中华名师当作一项跨世纪的基本战略来抓。我们首先突出青年教...  相似文献   

17.
寇建国 《教书育人》2013,(11):31-32
教师需要不断地读书,就像人需要不断地呼吸一样。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终身与书为伴。它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也是学校培养名师的基础工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增进教师的知识和技  相似文献   

18.
树人 《教育文汇》2013,(23):5-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政治、社会和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配置,加强教师管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名师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  相似文献   

20.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落实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求就是:第一,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通过尊重、关心、牵挂,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热切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