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是我国学术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文学批评论著".千百年来,研究《文心雕龙》的著作汗牛充栋,蔚为大观.2000年以前,有关龙学研究著作已逾200部,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上千篇;21世纪以来的10年时间,发表的论文又有三百多篇.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称为"龙学".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鲁迅和王国维代表着古典批评的终结和科学意义上的近代批评的开端。他们都批判继承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而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了西方文论的营养,在谋求中国文论的新的出路中,在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都发挥了渡桥的作用,把中国文学批评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鲁迅在新的建树方面超过了王国维。鲁迅站在爱国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和比较文学的方法,把西方文化、文学的“新声”引进近代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注进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在这方面的业绩集中体现在留学日本期间所写的一系列科学、文学论文——特别是《摩罗诗力说》(载《河南》杂志1908年第二、三号)一文里。  相似文献   

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后世读者对此论文不断地阐释、认同与接受。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理论体系最为周全详赡的理论专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将这些影响细加分析,便于更为全面深刻地领会《文心雕龙》的理论意义。同时,江西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将《文心雕龙》和江西诗论进行比较研究,发掘其一致之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确认江西诗论的一个理论源头,进而审源知统,以便从一种历史的视角下把握江西诗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群中,看到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先生所著(孟庆文译)的《中国文学思想史》,自然是令人欣喜的。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说明了作为日本学者的青木正儿先生,在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有益的贡献。 《中国文学思想史》是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全书共分内外两篇。内篇从纵的方面论述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外篇则从横的方面,着重于艺术的评论。内外结合,纵横交错,形成了较有特色的论述结构。综观全书,可以看到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关于文论史的分期,书中把文论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为实用娱乐时代;中古为文艺至上时代;近古为仿古低徊时代。然后,再按朝代的顺序,分别予以论述。 青木正儿先生把周汉文学思想界定到上古实用娱乐时代,注意到了这一时期中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视,以及文学在此期难以摆脱经学,独立发展的现实。先生又把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思想界定到中古文艺至上时代,并论及“魏晋时代纯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刘勰最早对《诗经》的文学特质进行了细密全面的分析和考定。《文心雕龙》五十篇,有二十七篇论及《诗经》。《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可以讲,《诗》既是《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其“选文以定篇”的首要范本。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文章学专著.人云其“体大虑周,笼罩群言”,“陶冶万汇,组织千秋”,举凡一切关系古代文章之事均已分别部居,包罗无遗。然而,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理论方面的成就,而忽略其在中国古代公文学方面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认为,《文心雕龙》建立了系统的中国古  相似文献   

8.
陈文忠教授新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文学分体接受史———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具有拓荒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认识中国古代诗歌接受史价值的开放式的理论框架 ,也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拓展了新的维度。中国是诗的国度 ,悠久的创作史、丰富的诗文本、汗牛充栋般的诗选、诗注、诗话以及散见于各种文集的诗评资料 ,为我们的诗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新时期以来 ,我国的古典文学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总的来…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自觉”这一命题出自东瀛铃木虎雄的《中国古代文艺论史》对魏时代文学的评价。其实 ,曹丕既不像有的学者所言置文章于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也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以论文 ,甚至还以“文”来实现治国安邦之大业。以文辞翰藻作为诗赋的特点 ,也并非始于魏。“文学的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作为标准 ;以对纯文学的强调作为“文学自觉”的标准或文学批评自觉的标准都是不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文源五经"是《文心雕龙》文体论最重要的论点,具体到《诗》,刘勰讲"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在"论文叙笔"部分,《文心雕龙》实际考究的与《诗》有关联的远远超出上述四体。《文心雕龙》对《诗》的文体特点的总结和论述,鲜明地体现了刘勰的宗经思想,也恰当地见出了《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董晨 《文学教育(上)》2010,(19):146-14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一文是朱光潜先生在抗战的最后几年发表的一篇批判文学创作中存在低级趣味问题的文章,全文共分上下两篇,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方面分析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十种低级趣味现象及其对读者的危害。虽然作者在文章开篇就表明“刘彦和在《文心雕龙》里有一篇《指瑕》,只谈用字不妥一点,这看起来似乎是对《文心雕龙》的批评,但实际上朱先生的这篇文章恰恰有很多论述深受《文心雕龙》的影响。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文心雕龙》不仅对古代作家的创作很有帮助,对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和文学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亦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知音》一篇,论述了文学鉴赏的规律,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指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在文学审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知音》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文学批评发生较早,从魏文帝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至钟嵘《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都具有极为可观的艺术成就,但却都不曾建立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刘勰的《文心雕龙》虽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规模,可是在文学批评的理论方面仍有许多不够细密精确之处.直至晚清,王国维将西方思辨的理论概念融入中国传统批评之中,为中国文学批评建立起以哲学和美学双重理论基础的文学批评体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作品的批评著作,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主题:朱熹文学作品研究、朱熹注《诗经》之研究、朱熹文学批评研究。对于朱熹的文学作品,虽然各有褒贬,但总体而言,肯定的评价较多;朱熹注《诗经》之研究主要围绕着朱熹与《诗序》的关系展开,既肯定朱熹废《诗序》,又认为朱熹《诗集传》包含着对于《诗序》的因袭;在朱熹文学批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朱熹持道文统一说,使道学与文学由对立而至于统一。民国时期的朱熹文学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应当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晟 《文教资料》2012,(16):1-2
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丕赋予了"诗"、"赋"独立的文学意义与抒情体式。在艺术上,曹丕提出诗赋欲求至"丽"的文学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曹丕文学批评中对于纯文学的审美追求,将对文体的评价与规定性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但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批评主张有其局限性,与此同时,从整个文学批评史的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又有一定的源流性影响,我们需要在多维度中对其进行全面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萌芽 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萌芽,当是始于1902年(日本明治三十五年)早稻田大学教授岛村泷太郎(即岛村抱月)所著的《新美辞学》(早稻田大学出版部出版)。此书第三章《美辞学的变迁》,其第一节为西洋美辞学,第二节为东洋美辞学——先介绍日本美辞学,再介绍中国美辞学。提到中国美辞学的变迁,他认为《诗》六义是修辞思想的萌芽;继分别论述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宋陈骙的《文则》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元陈绎曾的《文筌》、明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以及清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等各时代各一、二部有关修辞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历来被认为是一部文学批评的专著,但是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文心》的具体内容就不难发现,《文心》所概括的文论,不光是文学的,还有实用文章的。《文心》研究专家周振甫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今译》中明确指出:“他是先博通经史子集,再从文学和文章的角度,论文序笔,研究文体论;再从文体论中剖情析采,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研究》是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赵耀锋先生的第一部著作,该书是作者历时八年不断进行打磨的一部力作,是自80年代文化热以来,从“历史一文化”的角度作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的又一成果。该书立足于文学本位研究,运用“以史证诗”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产生的文学背景,并从作家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文学理论的形成及其诗学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以新的视角对《文心雕龙》研究所作出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研究》是我校中文系穆克宏教授的一部学术专著,即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穆教授是我校古籍研究所所长,福建闽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和六朝文学多年,此书是他三十年来研究《文心雕龙》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大约成书于南朝齐末。约二百年后,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成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专著《史通》。由于这两部著作同属于学术性评论专著,因此后人往往将其相提并论。比如宋代学者黄庭坚就曾作过这样的评论:“刘勰《文心雕龙》、刘子玄《史通》……所论虽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