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极为软弱,对列强屈辱妥协;日本推行强硬的侵略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日本国内停止了对华政策的争论,政府与军部一致推行强硬的扩大侵略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皖南事变的妥善解决,除了诸多的国内因素外,尚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国际因素。事变爆发后,苏美英三国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对蒋介石政府从政治、经济、外交、舆论方面施加压力,迫使南京政府的军事反共政策由强硬走向缓和;同时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和苏联对中共的军事反击策略亦持反对态度。最终使得皖南事变得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3.
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了一些较为进步的变化,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主张采用政治谈判方式解决国共关系问题。文章探讨了国民党政府内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指出国民党政府政策转变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一二九运动发生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南京政府和以宋哲元为首的平津当局从不同的利益出发,对学生运动采取了前后有别的态度:运动发生初期,宋哲元采取严厉制止学生运动的态度,而南京政府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认可,并试图将其纳入其许可的轨道内;1936年2月后,南京政府和宋哲元出于"防共"、"反共"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同需要,决定对学生运动采取严厉制裁,进行疯狂镇压;1936年五六月份后,宋哲元开始转向同情学生运动的立场。这种变化,是抗战爆发前夕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反映,也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对日、对共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阐述了宋哲元在“七七事变”后态度游移的原因:(一)从保全地盘和实力出发,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宋哲元企图化“七七事变”为地方事件解决。这是根本原因。(二)宋哲元不谙形势,对日本侵华阴谋认识不足,这是宋哲元陷入日本侵华阴谋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南京政府对日态度的不明确是造成宋哲元态度游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文章末尾指出了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一)宋哲元对日之“求和”与南京政府之对日“求和”有很大的区别。(二)宋哲元在事变后态度的游移,与冀察政务委员会内部亲日派势力的消极影响,关系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美国的对日政策由强硬转变为扶植,影响政策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国的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利益集团的游说;财政的紧张和战略的需要;战后美国民众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相似文献   

8.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新军阀史下限问题,国内史学界主要存有两种意见:一是将下限定在抗日战争前,一是把下限定在1949年,以国民党南京政府被推翻为主要标志.持前一种意见的人认为:随着“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发展的严峻,国民党主要军事集团逐渐改变了政治立场和态度,先后宣布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表明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明国民党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政府处理一·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微妙的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独具特点:一为高教制度的立法化与规范化;二为高教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13.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两大系统的关系对近代西藏政局乃至中国的边疆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1933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又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国内战乱未息,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不断升级,英国仍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及强化与达赖、班禅两大系统的政治联系,努力协调两系统的关系,以加强对西藏地区事务的管理、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针对达赖、班禅两大系统关系,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有何影响?本文拟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主要依据已公布的国民政府档案,结合相关文献,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 ,中共中央对南京国民政府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曾把南京国民政府当成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权或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究其原因 ,主要是 :党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能力较差 ,共产国际的影响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阶级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在对庙产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与佛教界发生了诸多磨擦和冲突。有些磨擦和冲突经过多方协调,基本得到解决;有些磨擦和冲突由于比较复杂,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未能完全化解。  相似文献   

16.
近30余年来,学界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具体而言,主要关注的问题如下:其一,南京临时政府的败因及性质问题。其中失败原因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内部分化及经济原因三种看法;至于性质有资产阶级政府观、联合政府观两种看法。其二,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问题,主要涉及经济政策和财政危机的影响。其三,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问题,研究重点在于法律制度和《临时约法》。此外,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民族问题、教育问题、文书问题等亦有所涉足。至于不足之处,主要为研究范式的制约及研究思维的狭隘。  相似文献   

17.
卷烟统税是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一项烟草税收制度。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获取英美烟公司的预付税款,以及受金贵银贱风潮的影响,从1928年1月至1937年4月仅十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6次调整卷烟统税税率,为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与英美烟公司之间存在"协定烟税",我国民族卷烟业在卷烟统税的调整中不得不承担日渐沉重的税负和外商倾轧、竞争的双重压力,在内外夹击的困境中挣扎。  相似文献   

18.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9.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就发表《关于重定新约之宣言》 ,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同英、法、意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和友好通商条约。通过关税改革 ,国民政府获得了关税自主权 ,能够自定税率 ,自由支配税款 ,并基本掌握和控制了海关的行政大权 ,所有这些活动不能简单地用所谓“投降卖国”论之。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 ,但在客观上至少可以削弱它们在中国的特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