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为明代大思想家、哲史学家,又是一位重要的武术家;其季子黄百家也是著名的史学家,武术大师。黄宗羲所著《王征南墓志铬》;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是中华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武当武术的重要历史文献。对武当武术特别是对内家拳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历史史料和详实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为武当内家拳之源流勾画出了历史脉络;证明了张三丰是内家拳与太极拳的创始人;记载了内家拳的沿革与五字诀;说明了内家拳的特点:论述了内家拳的内容与要领。  相似文献   

2.
武术英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从事武术英译的工作者必须从跨文化视角对待翻译。本文在分析武术语言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从武术哲学,武术术语及武术拳械三个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方面,来审视解析武术英译这一跨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武当武术,源于武当山,经数百年,历代武当武术宗师的不断观摩、仿效、意会、实作、完善、应用,把武当道家理学与民间武术溶为一体,由最简单的“八门五手”的十三势拳而发展到今天众多的门类,形成了有其独特内容和特点的中华武术中的一大流派.由于其系嫡系单传,而且道教中讲究,欲大成者则比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视奉勇为未技,故典籍中多不载道士武术活动,因而武当武术失传不少.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当武术的渊源及失传套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武当武术的产生、创编与其他武术门派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但武当武术毕竞产生于武当山,必定要受到武当道教文化,武当地理、地势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武当武术根据这些方面创编而来的问题阐述甚少;另外根据检索工具和追溯查找的方法所得资料对此问题的说明感到不具体、不全面,因而作者自身希望从此方面入手,对武当武术的创编来源作一定的叙述说明.  相似文献   

4.
武术内家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其技法的原则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武术内家拳,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充分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及借鉴已有的中国武术分类研究方法,在对武当武术所有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之后,我们根据其活动的群体、作用、特点等。划分为武当民间武术、武当军事武术、武当道教武术、武当武术流派。以使人们对武当武术有一个曼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利于武当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的审美源自远古时代的巫术和武舞。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性思维决定了武术对自然的模仿,并以之为美,产生了一系列的象形拳。中国哲学中的有机整体宇宙观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术的形式美是一种中和之美。在近代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受“距离”原则的影响,武术与其模仿的自然拉开距离,也逐渐与其技击的功能拉开距离,审美性逐渐凸显。武术套路则是中国武术审美源起的最终完成形态,具体体现了我国审美文化和武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太和拳”是武当道派的历史拳种.根据“太和”的主旨,结合武当的今时今物的修行体验,创编的这套简易拳术,是对武当太和拳的一种承继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9.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12)
张宇轩——张氏内家拳第二代传人、张氏行草书传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现任北京弥纶传统武术学校校长兼教练。著名武术家张宇轩师傅跟随著名武术大师张胜利先生习练张氏内家拳(张氏太极拳、张氏形意拳、张氏八卦掌)已有十余年。曾多次赴国外传授张氏内家拳及张氏内家拳的哲学思想理论,受到国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与喜爱,特别是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武术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培养了大量的热爱中国武术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弟子,有多位弟子已在本国开馆授徒。这些年,张宇轩又跟随张胜利习练张氏  相似文献   

11.
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武当山特区居民对武当武术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当武术对武当山特区居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较小,但有强烈的荣耀感和参与实践的意愿,有通过武当武术的产业化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期望。建议通过建立健全武当山特区的参与机制来调控居民对武当武术的感知,优化武当武术发源地的区域示范效应来促进武当武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当武术是以道教理论为基础的。武当武术的“拳法自然”、“拳法阴阳”、“守柔处雌”、“后发制人”等理论都源自道教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武”文化包含武术文化和武侠文化,是对二者的整合与超越。武当“武”文化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是推动武当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系统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当“武”文化影视剧取得的成果,不但可以总结创新经验,更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武当“武”文化影视在创新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武术教学中增添技击内容进行教学实验 ,与常规教学内容相比效果明显 .主要表现在 :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提高 ,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还掌握了基本的散手技击技术 ,具有一定的技击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60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农民革命运动.一方面,武术作为当时农民起义主要战斗手段,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农民起义同时又使武术出现一些特征:秘密“社、馆”大量出现使武术得到迅速流传和发展;各类拳术派别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推广;由农村的传播推向全国各个城市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有“道教第一名山”之称。作为皇家道观圣地、武当武术发源地、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武当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和灵秀自然风光,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它的辉煌闻名,对十堰的经济有了一定的铺垫。做好武当山传统符号的研究与传承,可以为十堰地区的经济蓬勃崛起做出更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荼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讲究阴阳五行,而茶分青、白、黄、红、黑五色。陆羽在《茶经》中就有两晋时道人饮茶的记载。到了唐代随着道教的盛行,道教尚茶嗜茶之风也更加普及,道观一般都专设“茶堂”作为以茶礼宾的场所,还以茶供养三清、招待香客。可以说道茶文化是中国道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禅茶文化的兴盛,道茶文化逐渐走向衰微,笔者根据史料编创的《武当道茶茶礼十八式》将武当武术、武当道乐、武当道教文化等元素与茶叶冲泡手法有机结合,用艺术的方式重现了道荼文化的仙姿道骨。  相似文献   

18.
彝族武韵源远流长,实战娱乐相兼,少拳术多器械,重刀术与摔跤,勇猛粗犷。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高寒山地的自然环境、游牧射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是彝族武术形成的主要地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学校武术成为我国武术发展、后继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目前由于学校武术传授的内容、形式以及武术专业教师短缺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学校武术的发展,成为学校武术发展的颈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学校武术发展的新思路,彻底改善学校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现状,使学校武术的发展呈现出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