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课前,张祖庆老师说要"上一堂地道的家常课".联想到老师们对时下许多公开课的评价"只可赏不可学".我非常赞同.果然,这节课没有深挖博引的牵强附会,没有炫目的技巧,没有只可观赏不可效仿的华丽演绎,正如听课老师的评价:"朴实,扎实,能学."  相似文献   

2.
我以为,“公开课”就是“公开的课堂”,观摩课、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会诊课等都是公开课。时下,公开课中的观摩课、示范课最为流行,名师的课堂成为许多普通老师所不能企及的高度。有人说公开课就像时装模特身上的衣服,中看不中用,可观不可摩。这种评价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却也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3.
近读《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4期,一篇题为《上“没有把握”的课》的文章,感触颇深,不禁要为乐艳芳老师敢于上“没有把握”的课的胆识击节叫好。字里行间乐老师向我们表达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与不可预见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开放”与“不可预见”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我想乐老师撰写此文也绝不只是想向大家传达这一理念吧,所以尽管承认“没有把握”或是“难以把握”,但我认为还是“可以把握”的,而绝不是“无法把握”的。因此读罢该文,总觉意犹未尽,试就乐老师的观点接下去谈点“生成与预设”方面的拙见。说它“没…  相似文献   

4.
高中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没有任何优越感,上好音乐课就很不容易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干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此,我略有想法。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程标准》谈到: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只为了上课而上课,使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每节课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音乐课成为了一些学生的“自习课”和“睡觉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呢?  相似文献   

6.
刘瀚洋:星星姐姐,最近我们学 校里兴起玩“恐怖玩具”,什么鲜血 面具,血浆胶囊,接触皮肤就滴血的 匕首……可多了!我买过一只蟑螂口 香糖,觉得挺有趣的,可是老师发现 以后不仅批评了我们,还把好多同学 的玩具没收了。我们只是下课玩,上 课又没有捣乱,有什么大不了的,我 觉得老师太不公平了!  相似文献   

7.
2008年,我参加了一次“送课下乡活动”,送课的几位老师都是获得过“吉林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和“百优”称号的老师,而送课的地点是蛟河市白石山镇中心校。送课的老师没有带任何笔记本等多媒体设备:一本书、一支笔,纯讲课去了,不摆花架子、不作秀。这次送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位18年没有走出大山的老教师,听了这堂课后,很感慨,说:这样的课真实在,我们也能学。  相似文献   

8.
李强 《教育文汇》2014,(4):32-32
又是一节口语课。这学期刚从村小转过来的几位学生在口语课上还没有开过口。他们说以前没有上过口语课,害怕不能说好。真的不能说好吗?我想起了在书中看到的美国老师倡导“我能”教育的一个案例。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许多小学老师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都会在黑板上写上“我不能”三个字,然后问孩子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把‘不’字去掉!”于是,老师将“不”字擦掉,黑板上只剩下“我能!”“不”字不只从黑板上擦掉了,也从孩子们的心里擦掉了。从此,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就没有了“不”字。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导学案应运而生。这一似乎时髦的教学现象,教育者是怎样理性认识和运用的呢?“它的巨大价值在于它将教师、学生和课堂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自主、合作、探究有效结合在一起”“无论是过去的教案,还是现在的学案,都是老师一厢情愿自己设计出来的,没有真正调查过学情,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导学案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科教学变了味”……汤宪友和罗姝丽老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对导学案进行了评价。无疑,他们的评价是不一致的:无疑。他们的评价给我们客观、辩证认识导学案的价值提供了切口。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不只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自从上卫生课的第一天开始,黑板上就画有人体解剖图,表明重要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整个学期那幅图解都留在那里,不过老师从没有提起过它。最近一次测验,我们一进教室,就看见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上面只写了一道试题:“列举人体各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提出抗议:“我们从没学过这个。”“这不是理由,”老师说:“那些知识已经写在黑板上好几个月了。”我们勉强回答了一会以后,老师便把试卷收集起来,撕得粉碎。“永远记住,”他告诫我们,“教育不只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黑板上的解剖图$安…  相似文献   

11.
一、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练习”(一年级) 1.“你说得最响,奖励你一颗五角星。”一年级的数学练习课,学生看卡片口算。共12张卡片,12位小朋友口答,都答对了。最后,老师选其中一位,这样评价。 2.“100以上的数我们没有学过,你都能说,老师奖励你。”面对“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教师请学生提出问题。生:“蝴蝶标本和蜻蜓标本一共有多少只?”另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这样说:“64 40=104(只),答:一共有104只。”教师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打磨《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例中,群组先后运用不同观课工具进行了两次观课.第一次观课,使用以往的观课工具.第二次观课,观看视频录像,运用我们开发的“以学定点学教合一”观课工具.从两次观课的对比分析中,可以清楚看到,运用“以学定点学教合一”观课工具,有利于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一、教学效果观察点对比分析“教学效果”观察点,第一次由高凤丽老师负责观察.教师设计了“课后检测题”,利用“后测统计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余红 《师道》2003,(12):30-30
最近,我有幸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洋溢真情的评价,学生动情的朗读,真挚的具有个性化的体会,打动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我由衷地感叹: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课前在师生对话中王老师仅三言两语,就吸引了学生。“大家知道我姓什么吗?”“姓王。”学生齐答。“同学们对我熟悉吗?”“不熟悉。”学生一齐摇头。“那喜欢我吗?”“喜欢。”学生整整齐齐地很乖地大声回答。“哦,看来你们对我是一见钟情啊。”话音刚落,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起来,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14.
学习“洋思”教学经验,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先学”包括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堂按教师设计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方法自学,小组讨论学习;课上自学有老师指导,兵教兵互帮,自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课前很好地完成自学任务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9月15日,清远市清新区第三中学举行了南方教研大讲坛第十一场“激活历史常态化课堂,推进教学评深度融合”活动。笔者观摩并听取了清远市的胡进老师与珠海市的汪琪老师关于“西汉与东汉”两节同课异构的精彩展示课,聆听了李惠军老师的“单元整体通观与教学评深度融合”与郑林教授的“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与评价一体化设计”讲座及有关新教材的课例分享与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耿青 《教育文汇》2003,(12):33-33
小学三年级有篇课文《雨》,两位水平相近的老师教出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一位老师早就备好了课,但并没有按课程进度教《雨》,而是一再后推。终于,一天下午下起了雷雨,这位老师立即和同事协商调课,抓住下雨时机教这篇《雨》。这节课,室外下雨,室内学雨,窗外风雨为课中的“风雨”营造了十分难得的气氛,成为学生感知“雨”、领悟“雨”最直观的注释。教师教《雨》,有声有色,学生学《雨》,滴滴入心,课堂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7.
优点记录本     
王世朋 《班主任》2010,(12):15-15
那年,我接手了一个三年级新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总有学生向我告状:“老师,XXX没有完成作业。”“老师,XXX没有做值日。”“老师,XXX乱扔废纸。”“老师,XXX吃零食了。”……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一股清新的风 你上过这样有趣的课吗? 老师拿出一些圆溜溜的黄豆,用一只小瓶盖挖出一瓶盖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而后,她抓出一把黄豆:“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把有刚才那一瓶盖的多少倍呢?”“10倍!”“8倍!”……“那么,这一把大约是多少粒呢?”“100粒!”“80粒!”……答案相差很多,但老师的脸上仍带着微笑,她告诉孩子们:“估计得对错都没有什么,因为我们这一课学的是估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经常用到。”  相似文献   

19.
吴房添 《师道》2003,(2):13-13
前不久,我从《杂文月刊》读到了一篇题为《九不可为》的文章。“九不可为”就是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每个人做人的本事,都是他人教的、自己学的,没有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就难以立足于社会。因而,只要你不忘本,就不可以骂老师。  相似文献   

20.
张道明 《师道》2023,(7):8-10
<正>前些天,学校新进教师W老师上了一节“见面课”。评课环节,大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课堂调控以及基本功,均给予了较高评价。学校分管教学业务的Z老师掩饰不住内心喜悦,禁不住问:“W老师上了几年课?”W老师腼腆地回答:“两年了,大学学的专业是音乐。”话音未落,现场响起一片赞美之声。“一个教龄仅仅两年的教师能够把课上到这么好的程度,的确可贵,说明W老师有发展潜力,是一棵好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