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赵俊杰 《收藏》2023,(2):38-40
<正>墓志的装饰是唐代墓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时期所流行的装饰都受到所在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唐墓志断代分期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我们研究唐代的审美习尚和工艺美术之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墓志的装饰主要包括书法文字和墓志纹饰。书法文字是在墓志盖和志文上完成的装饰,唐代墓志盖题铭主要以篆书为主,兼有楷书隶书,  相似文献   

2.
杨柳 《收藏》2015,(10):180-180
“于右任书法碑刻遗珍展”于2015年8月15日上午在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展出于右任从1913年至1948年间的部分作品,包括所书碑石拓片63件,手书墓志铭真迹6件,内容涉及墓志、墓表、纪念碑辞、诗词、跋文等。这批展品均由西安资深藏家田卫华先生提供,质量上乘,多数为“只下真迹一等”的初拓拓片。  相似文献   

3.
李烈初 《收藏》2012,(4):148-149
绘画也好,书法也好,都有它的发展轨迹,后人很难剪割。1964年,南京先后出土东晋谢鲲(谢灵运的伯父)墓志、王兴之(王羲之的堂弟)夫妇墓志(图1),字体都属隶书。1965年,《文物》杂志、《光明日报》分别发表了郭沫若的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郭文认为东晋的书法还是隶书,传世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既...  相似文献   

4.
韩涧明 《收藏》2012,(4):88-93
墓志记载墓主人生平,内容包括官职、姓氏、世系、生平事迹、卒葬年月等,有的还涉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等,因此,墓志似地下档案,是最原始的历史资料,可以补史证史。此外,墓志又是地理、风俗、书法的载体,故深受史学界、书法界的青睐。几年前,笔者曾收藏到一幅"清授文林郎前四川候补知县春谷刘君墓志铭"碑拓。  相似文献   

5.
陈禾源 《武当》2009,(8):50-50
在武当山南岩的峭壁之上雕刻着四个均为6尺高的巨大红色摩崖——“福寿康宁”。其中,“寿”字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七月礼部儒士王颐所书,“福康宁”三字为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言所书。在“寿”与“福”之间又竖刻着“明嘉靖二十年岁次辛丑八月望日刻石”的落款。“福寿康宁”四字虽非一人所写,亦非一时所书,但其摩崖的时间和工匠,则应是同人同时所刻,字迹中隐含着和谐、清静、淡泊的蕴意,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道家修炼的千古秘诀。  相似文献   

6.
武原 《收藏》2001,(8):36-36
唐代,在书法艺术大繁荣的社会环境中,书法收藏事业也很兴盛。不论是国家收藏还是民问收藏,都把重点放在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上,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作更是重中之重。为了弄清楚得到的书迹是否确实出自某位书法家之手,收藏者一般都比较注意对其真伪进行鉴别。如太宗李世民特别崇尚王羲之书法,在全国悬赏搜求王书。受权力的强制和厚利的诱惑,各地所献甚多。那么,  相似文献   

7.
安然 《收藏》2015,(10):110-111
日前读唐人孙过庭所著《书谱》,其中说到书法因时代而变迁,古质今妍,发出今不及古的叹息。如今距孙过庭生活的时代又过去1000多年,不知他看见今人书法,又会生出怎样的感叹。书法如此,一切别的事物也如此,驰骛沿革,随俗流变。  相似文献   

8.
王永林 《收藏》2008,(5):176-177
中国书画的成熟是书在前而画在后,古人对书法作品较之今人更为推崇。如早在书法体系已臻完备的唐代,皇家就开始广罗天下法书,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将自己深爱的王羲之名迹《兰亭序》带入墓中,陪伴自己到另一个世界,爱书之深可见一斑。上行下效,书法作品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加之在古代,书法的实用性又非常强,文人士大夫及欲取功名者都要练就一手好字,  相似文献   

9.
郭礼典 《收藏》2007,(5):139-139
秦代“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先后五次东巡,“绎山碑”(“绎”与“峄”音同意通)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首次东巡齐鲁时留下的第一块纪功刻石。据《史纪·始皇本纪》记载,秦共有峄山、泰山、琅玡、芝罘、东观、碣石和会稽七处刻石。同为秦丞相李斯所撰,内容无非为秦始皇歌功颂德之词。峄山刻石早往北周武帝时,因常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地方官员、当地百姓应接不暇,为此官民共议把刻石推倒、焚毁,以减轻地方负担。在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曾有峄山刻石摹本,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相似文献   

10.
李海珉 《收藏》2008,(11):58-62
几乎所有的南社成员都是善书者,其中一部分成员更是书、画、篆刻皆能。南社在书画艺术方面人才济济,出了好几位书画大家。人称“草圣”的于右任,他的草书开宗立派,行书也是自辟新径。马公愚工稳厚实的书法各体,沈尹默楷、行书“精”“敛”二字的总结,萧蜕篆、隶二书的功力,柳亚子的书卷之气,都使他们跻身于书法大家之列。白蕉在几个大家中出生最晚,不过凭着他的气质个性与刻苦勤奋,跃身于近300年来王体书法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宗鸣安 《收藏》2010,(8):109-110
由于金石拓本所具有的书法、史料价值,它们自唐代起就被人们所重视所收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存世金石拓本中,有许多在正史中无法见到或遗漏的史料文献。这种史料文献也许是只言片语的,也许是若隐若现的,但通过这些细微的记载,却能使我们真切地了解到过去的时代,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环境,从而得到与古人跨越时空的沟通。从近来所见的这方唐代女尼墓志中,我们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张建强 《收藏》2010,(7):90-91
2009年是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诞辰130周年,早年林语堂曾叹:“当代书法家中,当推于右任先生的书品为最好模范,于先生有今日之地位,也半赖于他书法的盛名。”此言不虚。品读右老的书作,我们每每感受到其书中弥漫的那股天地正气!  相似文献   

13.
叶辉 《收藏》2012,(2):94-95
谈起当代书法,"中原书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作为书法重镇,河南的"中原书风"曾经横扫全国,中国书协现任主席张海就来自河南书协。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在收藏市场上,河南书法家近年的市场影响力却越来越小,与河南书法在全国书坛的位置极不匹配,这究竟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14.
葛炳芳 《收藏》2006,(2):42-42
欣赏林散之先生的书法,犹如品尝一杯香茗而使人心旷神怡。对联“脱俗书成一家法,写生卷有四时春”,为林老86岁高龄时书,乃晚年精品。其联墨化虚灵,线条朴拙,气韵生动,体现出深厚的功力与学养。  相似文献   

15.
周姝 《收藏》2007,(9):26-26
针对书画名作进行复制的行为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他广收天下所流传的王氏书作,许多人踊跃进献,一时鱼目混珠,真伪难辨,于是让褚遂良进行鉴定。可见早在唐代,作伪的现象已可常见,作伪的手段已很高明,非专门家已莫能辨。唐太宗还让当时的一些著名书家临摹他最喜爱的《兰亭序》,作为礼品赏赐众臣。  相似文献   

16.
胡文惇 《集邮博览》2001,(11):31-31
碑,《说》注解“竖石也。从石,卑声。”王筠句读:“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说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碑,汉以后之语也。”也就是说“碑”字出现于汉代。秦始建时喜好刻石论功,遂成碑,并大开立碑之风气。东汉以后,其用途越来越广泛,有碑颂、碑记,还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17.
汪运渠  张振龙 《收藏》2001,(1):55-55
南唐开元通宝,为五代南唐李瑕时所铸,徐铉篆币文。陶岳《货泉录》载:“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唐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仅见铜钱。徐铉所篆币文,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文质彬彬,与秦刻石浑穆之气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金易 《集邮博览》2013,(6):26-27
中国文化积淀浓厚,民族习俗广博。这里重点说说与书法艺术有关,且见于方寸上的刻石、对联和匾额。刻石文字与书法艺术有着极深的渊源。汉字起源于"刀笔文字"。甲骨文是在龟甲兽骨上用刀刻画而成。金文则是在青铜礼器上镌刻成文。石鼓文是最早的刻石文字。刻石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碑刻,包括石碑和墓志铭;一类是摩崖刻石。这里重点说说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是指刻在山  相似文献   

19.
张少华 《收藏》2006,(4):154-154
凡是到访本刊杨主编办公室的人,无不对室内悬挂的王世襄先生书法对联“才能广授收藏学,玉德时参鉴赏禅”之为文与妙对而击赏。王老书此联已届91岁高龄,其书法功底之浑厚,亦可见一斑。鲜为人知的是,这幅对联的背后深藏着王世襄先生与《收藏》杂志的一段佳缘。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2,(6)
汪庆誉安徽黄山人,先后结业于中国美院国画、书法专业,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作品师承启功、王祥之、王中年等,擅正、隶、行草、山水、花乌。潜耕默耘启功书法艺术20佘载,被书坛誉为“启体书法传承第一人’。现为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协、楹联学会会员,安徽(黄山)云鹤书画院院长。出版有《汪庆誉书画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