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羽羽是我带小班时的一个插班生。我和她第一次见面时,她是由爸爸、爷爷、奶奶三个人一起带来的。那时她扭着身子,不敢看我一眼,是她的奶奶硬是把她的身子转向我,她的爸爸催促她说:“快说老师  相似文献   

2.
学校     
格非 《教师博览》2012,(5):48-51
1971年9月,我开始上小学。那时我才七岁,还没到法定的上学年龄。奇怪的是,我们村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属兔子的,属龙的只有我一个。母亲担心我落了单,找到了大队革委会主任,好说歹说,总算让我当了一名插班生。  相似文献   

3.
两个哑巴     
<正>几天前我在台湾,骑着电动车行驶在异常清静的靠海公路上。人烟稀少,草木都显得彬彬有礼,云很低,好像唾手可得,可以大声唱歌,或者躺在沙滩上对着天空怪叫,一路上没有人交谈,乐得其所。这让我想起一个姑娘,她是我小学六年级的同班同学。虽然我们只同学了三个月,我只听过一次她的声音,但我们从没停止过"交谈",直到现在。她是插班生,老师的提前交代,让所有人都对即将到来的新同学进行了种种猜  相似文献   

4.
<正>乐乐姐姐:有件事情困扰我很久了:我有一个闺蜜,她是个成绩很好很乖巧的女生,很招人喜欢。但是一个月前,她居然在老师那里把一个很麻烦的责任推给了我。我向老师解释,老师却并不相信我,无奈之下我只好替她背下这个锅。那时,我特别难过,也非常气愤。虽然我最终洗脱了这个"罪名",但我对她那么好,她的行为真的很让我伤心。我也试着向她表达过我内心的难过甚至愤怒,  相似文献   

5.
孩子的眼睛     
1951年,我11岁,正在读小学.那时有初中学历的人就被恭称为"知识分子",就可以"参加工作"了.我的女老师也只有16岁,粗看上去仍有些"孩子气",但她在讲课时,第一句话往往是:"孩子们,你们好!"……  相似文献   

6.
我相信     
<正>记得小时候,妈妈常跟我讲"毛毛虫变蝴蝶"的故事。那时候的我六岁了,可是连"1"怎么写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不会写"1"呢?因为我有一个姐姐,大家省吃俭用地供她上学,因此我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没去上学。有一天,妈妈拿着一把椅子和两个凳子,我们一人坐一个,妈妈轻轻地拉着我的小手带着我写了一个"1",说道:"二子呀,这是1。"接着,妈妈写了另一个"一",并说:"这是汉字的一。"那时,我的小脑袋一摇  相似文献   

7.
<正>书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打动着我的心。我懵懂地随她走着,去看她的历史,也是我的将来。她"像被什么东西扯着一样往回望",我没有,却可以度量出时光带给她的深深教诲,那是种带着痕迹而又令人惊恐的、悄悄划过你生命的记忆。我在那记忆中望见一个个生命,"他们,是流淌的"。她的记者岁月与我的年纪相仿,当我还在牙牙学语时,她却面临着一个深刻的考验。我没有经历过那场灾难,但我知道它有一个可怕的名字——"非典",那是一场巨大的恐慌,是生命脆弱的体现。她在那次经历中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一向好睡懒觉的我,清晨六点,突然醒来。醒来的第一时间,居然想到了"乌脚香"。这是一个名字,一个用闽南语叫的名字,一个女人的名字,一个农村民办女教师的名字。也可能连民办都不是,只是临时代课而已。记忆中,她长着农村女人少有的瘦高个,瓜子脸,最最普通的齐耳短发。长得不算好看,但总是笑嘻嘻的,很亲切。那时的她,大概还不到我现在的年纪?我问过母亲,为什么她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史金霞 《师道》2009,(9):12-13
我的童年,在冀中的太行山脚下度过。 1978年的冬天,4岁那年,我背着妈妈缝制的花布小书包,去上学了。还记得那时,幼儿班的教室在一户人家的新房里,小板凳是自己搬去的,课桌是长条的青石板。我当时根本不够学龄,是个插班生。从那时起,我就成了一个学生,开始了对学习的“热爱”之旅。  相似文献   

10.
徐健 《江苏教育》2014,(20):29-30
<正>读完这则案例,我陷入沉思:为什么职业院校只有建筑专业有如此规模的"插班生",其他专业怎么未能看到类似的现象?纵观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涌来许多"插班生"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揭示的恰恰是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上的有效对接问题。一是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规律。建筑业历来是中国产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一路向北     
正认识二木的那个夏天燥热而漫长。我们在网上认识,因一场游戏而结缘。七月,我最讨厌的月份,却认识了一个我最喜欢的人。那时的我还很幼稚,而那时的二木已经具备了女汉子的潜质,在后来看到她的照片时,我更坚信了这一点。那会儿还没有"女汉子"这个词,我总是用剽悍来形容她。偶然一次在她的空间看到了一篇颇具文艺清新范儿的文章时,我才惊叹,原来二木还有一颗文艺的心,可是,原谅我总是被她那剽悍的外表所迷惑。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得瀑布汗地承认,这是本人职业生涯中有史以来最惨不忍睹的一次采访。到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都只见过她一次面,没有说过一句话。很偶然见到她和她的团队,是某个时候在某个单位的某个地方举行的某次活动上,一群少男少女,身着"奇装异服",肩背翅膀,裙袍曳地,假发飘飘,色彩华丽,在现场非常"穿越"。那时那地,她是主角,我是看客。吸引我的是一个"白发魔女",她不时指挥这个,安排那个,掌控舞蹈,调动全场。演出很成功,掌声在那个现场大厅里到处欢蹦乱跳,还有些兴奋过度直接蹦出了窗子,当当作响地砸到了外面10多层楼下的大街上。  相似文献   

13.
正Ⅰ求学时代,我遇到的第一位贵人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常莉老师。有一次她让我表演在森林里打狼,我就做了一个很漂亮的舞蹈动作,常老师告诉我无论表演什么都要有最真实最自然的感觉。我那时哪儿懂什么表演呀。但常老师对我感兴趣并鼓励我,考试前她问我还考不考其他学校,有没有得过文化部的奖项、"三好学生"。后来我才知道她为了我的事,挤公共汽车去找我原来在学校得的那些奖的档案,为了我万无一失地上中戏。在  相似文献   

14.
徐昕 《大学生》2013,(21):71-71
正记得当年毕业留校的时候,我去学校人事部门办完入职手续,然后回系里报到。走进教学楼,迎面撞见带了我们整整四年、可以说是看着我"长大"的辅导员。她一见我,脱口就来了一句"徐老师",生生地把我吓了一跳。虽然带着玩笑的意味,但是猛地被自己的老师喊作"老师",还是令我惶恐不已。我愣在那里,不知该怎样应答——一定是那时落下的毛  相似文献   

15.
张瑞 《新课程研究》2007,(11):24-24
因为人口流动的原因,我们班每年都会转入几个插班生,每年也都会送走几个心爱的宝贝儿每一次迎接插班生,我的心情都是那样的复杂——期盼着看到新的"花朵",也担忧会遇到带刺的"玫瑰"……果然,这次让我很棘手。开学初,我就听说有一对兄妹要同时插入到班上,还也得知他们的入学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16.
秦雨晨 《大学生》2014,(18):58-59
正冷夏是个喜欢折腾的正能量青年。我认识她是在一个周末,果壳办了一场万有青年会议,冷夏在做志愿者。那时她还在奧美工作,现在去了腾讯,她一直在从事和广告、互联网相关的新鲜、变化快的工作。冷夏是我  相似文献   

17.
柠檬是我的"铁",怎么解释"铁"的含义呢,说白了,就是我是磁铁,她是铁。她是什么时候成为我的铁的?肯定不是初一初二年级。老实说,虽然她从初一起就是我的语文课代表,但那时的她  相似文献   

18.
<正>说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有人说她是精神初恋,我说她是永远的相约,她不仅给予我们思考的广阔空间与强大勇气,更倡导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可以说,如果我们是在教育的蓝天飞翔,她就是我们翅膀下的风。在懵懂中相遇我的第一次"探航"是在2003年,那时还不知"教海探航"为何,学校通知说赶快交一篇文章,我虽然不知道干什么用,但还是赶紧去准备了。我这人没别的优点,就  相似文献   

19.
颜元财 《考试周刊》2015,(19):167-168
<正>极为女性化的名字"燕子"与她本人的中性着装桀骜的形象反差很大;以很好的高分进入本校高中部却是在考试时荒唐地空了一面没写的马大哈性格反差很大;本以为班上有了一个高分高智商的宝贝,没想到竟然捧到手的是一块滚烫的红薯——这就是我教育生涯中的一段真实的故事,经历了十年仍然清晰如昨的故事。那时我还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故事的主人公叫燕子。燕子有着一个极为女性化的名字,可惜对于她本人,即使  相似文献   

20.
<正>"大姐"张扬是我们班年纪最小的,但她人高马大,走起路来,似乎楼板都在动;心直口快,说起话来,丁是丁卯是卯,从不遮掩含糊,因此得了个"大姐"的名号。泼水风波2010年9月1日,我们进校的第一个早晨,同乡李梅偷懒,把半杯水直接从二楼窗口泼下,刚好泼在张扬的头上。张扬抬头向楼上张望,一场争吵眼看一触即发。那时,我们还不认识张扬,李梅不敢露面,我硬着头皮探出头替她说了声"对不起",张扬却幽默地甩出一句:"不怪你,怪我事先没说要从这里过。下次可别从窗口往外泼水了!"一场风波平息了,我和李梅都因为张扬的大度而又羞愧又感动。张扬已经走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