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谈话中,当一方提醒对方做某件事要考虑注意后果时,常常会警告说:“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如一些园长常常这样警告教师:“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上班再迟到,我就要扣你奖金了。”这样的“丑话”听起来比较刺耳,而且的确有些“丑”,但如果“丑”得过了头或太笼统,常常会伤了和气。若将这些“丑话”变着法儿说,  相似文献   

2.
一宗罪:毁掉了千千万万的美妞儿帅小伙 说起校服的罪过,大家的第一反应只怕是“丑”——宽大的运动服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任你身材再漂亮,也立马浮云。  相似文献   

3.
想起了枣树     
张玉庭 《成才之路》2011,(1):100-I0017
“丑”与“没用”不是一个概念。“美”与“有用”也并非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会饮篇》体现了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她们整体的社会地位都已经被定位在侍者、仆人等角色中:“爱神”是有性别的,完全变成了男性的特征;对男同性恋者采取赞美的态度;“爱”是对美的缺失和追求,是介于美和丑、善与恶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面的丑恶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作为客观对象,其本质是丑恶的,让人厌恶的;但作为艺术典型却是成功的、美的、值的欣赏的。中学生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往往会将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混淆起来,因此本文试从现实丑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及高中教材中“丑”形象的分类审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 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是支离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味无知,持“科学”之人需要持”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审美观是真、善、美的统一。法国作家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的能力,让学生正确识别“美”、“丑”是必要的,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丑的含义 顾名思义“丑”就是“不美”,即不能给人的感官带来审美愉悦的形式,如矮小、粗糙、枯槁、比例失调等。“丑”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人们把导致精神不悦、违反社会法理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事物也称之为“丑”,如贪婪、暴虐、虚伪等,这时的“丑”是与“恶”紧密相连的。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上的特征,这时它又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由此可知,“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是与真、善、美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0.
罗马哲学家普洛丁说;“真情就是美,与真情对立的东西就是丑”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都证明:艺术美离不了情真。“三言”的作者在《情偈》中就提出了情真说:  相似文献   

11.
“以载道”的口号是否值得去听姑且不论.单是那个“载”字就有大道理。载道、载事、载情、载理,以及载善载恶,载是与载非,载美与载丑等等,都说明“”仅仅是工具,没有无前提的独立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什么具体事都不做只是当“专业作家”、“专业诗人”,或是专门以舞弄字本身为业为趣.都是世上最无用的人。越是出名,越说明世界已经贱得可以。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中的“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既是丑者,又带有反叛传统(和谐统一)的叛逆色彩,以及近代精神。它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儒林外史》中的“丑”体现了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即打破了古典典型形态,将真实作为首要原则。《儒林外史》中的“丑”,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并不是对美的排斥,而是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美丑共存。有了“丑”,审美活动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意味着新的美学评价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三千年前古中国的西周周公旦便“制礼作乐”,以此来治理国家。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指出:儿童是可变性最大的时期,需要从小养成爱美的习惯和辨别美与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美女与丑女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可以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应该把“美”和“丑”的外形视作无关紧要的部分。老天是非常公平的,它可能给你一张很丑的脸,附着一颗很美的心;当然,它也可能给你一张很美的脸,附着一颗很丑的心。不管你长得是美或是丑,都无损于你一生的幸福,最主要的是在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有时美女之所以被遗弃或玩弄,完全是因为她不能把握自己;而丑女之所以被人轻薄或岐视,也完全因为她自己不能独立。其实,一个人“美莫美于知足,愁莫愁于自贬”,快乐与痛苦的情绪往往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美女最怕自我作贱,丑女更别自惭形秽。然而,世间这…  相似文献   

15.
“美”乌鸦     
夏非 《小学生时空》2014,(11):33-33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乌鸦、孔雀。它们生活得很好。 乌鸦一大早就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其他动物吃剩的食物残渣。孔雀看见了,就说:“你这只丑乌鸦,竟然在吃垃圾!哈哈哈哈……”乌鸦说:“我虽然丑,但是我天天为小动物收拾吃剩的东西,你不能取笑我!”孔雀傲慢地说:“你就是丑,就是丑,专吃那些没用的东西!”乌鸦很不服气,就去找啄木鸟来评理。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美"与"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于审美主体,"美"与"丑"是以相互转化;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和虚无主义的美丑观是《庄子》中"畸人"形象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7.
追求教育真理.是教师对学生的使命所在,是对自身理想的诉求。然而尽管许多教师对学生倾尽全力.苦口婆心,却难以从中收获效益。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美的震撼。“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缺了“善”与“美”.“真”有时就像一把利剑.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以往所作的研究有许多错失处,对之重新作一番新视维的彻照和阐析,加深对魏晋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世说新语》中的“七贤”与“八达”既有深情的“殉美”者,又有伪情的“秀丑”者。  相似文献   

19.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0.
佚名 《良师》2010,(6):39-39
在澳大利亚,你正工作着,说不定有人就会告诉你,你已经上了公司的“黑名单”了! 这种“黑名单”是说你没有按规定休假。这时,老板会找你去认真谈话,要求你去尽你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