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说文》同训词中的单音同义词为后代的同义双音词的语素提供了较为原始的单音同义词聚合体,客观上为同义双音词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直接的考察依据。对《说文》同训词中所涉及的发展为后代同义双音词的单音同义词作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同义双音词的语素在同义方式上和语义结构方式上都与单音同义词有对应关系,从而探寻出同义双音词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2.
一单音节同义词复用及其识别几个词意义相同,用在一起,作句子的同一成份。就是同义词复用。它属于联合词组,不包括由几个同义词素合成的词。这与训诂学家传统的所谓“复语”“连文”(两者有时指词)有别。《诗经》中国义词复用,从音节上区分,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双音词和单音词同义复用。如《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济济”与“多”义同。《唐风·绸缪》“绸缪束薪”,“绸缪”与“束”同意。第二种是两个双音词同义复用。《周南·关雎》“辗转反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并列双音词来源于同形短语,但就同叉并列双音词而言,其形成并没有经过一个短语的阶段,而是在浞语词汇双音化的驱动下,在并列构词的类推作用下,通过同义联想并联两个同义单音词实现的。文章主要讨论同叉并列双音词的构成条件、构成模式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在语义上相近或相似,但在表意功能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本文以“愉快”、“背叛”为例,通过对语素“快”、“背”历时的语素义发展情况和共时的语素构词能力分析,发现由于在同一汉字下记录多个语素,同形语素的表意受到同形单音词的影响,在双音词的表意功能不显明.  相似文献   

5.
举例分析若干汉语常用同义双音词,追溯它们内部语素的古音和古义,发现他们在语音和语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由此推测这可能与人们的"同一联想"有关。  相似文献   

6.
联合式双音词是复音词的一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的词素联合构成的复音词。古汉语中的词汇大多是以单音节诃为主,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汉语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要解决创造新词的问题,而汉语的音节有限,为了避免增加同音词或词的义项,逐步由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发展。另外,复音词的运用,能增加文章的和谐美。《马氏文通》中谈到:“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辞气稍觉浑厚。”联合式复音词是汉语最重要的构讨方式之一,有人统计,《论语》中这类词只占全部复音词的26.7%,《孟子》中占复音词的34.5%,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占到46.7%。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词义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准确地掌握联合式双音词的词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书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的帮助作用。 联合式双音词的词义大致可从四方面探讨。 一、两个词素的意义相加构成双音词的词义。 构成联合式双音词的两个词素必须词义相近且互相补充,或词义相反,相辅相承,在句子中共同作某个句成份。 例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为我身世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三次到我的茅屋里访问我。 卑鄙:卑,地位低微;鄙,见识短浅。 ②下  相似文献   

7.
假借、形声是汉字和汉语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汉字由此获取表音特点。通假并不避免意义关联,古今字通假是古汉语的事实,也是常规。形声字声符寓义、形声字族具有义通关系.这一观念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联绵词事实上包括了两类词,即单纯的双音词,和词源或结构不明的双音词。  相似文献   

8.
言词汇中大多数是单音词。也有一定数量的双音词。有些言单音词在特定语境下连用,可以构成一个同义复词或偏义复词,这两种实词在中学语课本里出现的较多。先看以下几个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论语》双音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汉语双音词少,单音词多;现代汉语单音词少,双音词多。汉语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大变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本文对《论语》的双音词进行专题研究,统计总结双音词的数量及其分布.双音词的构成方式、结构分类以及双音词的词类,并对有关词双音化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里有不少单纯双音词.单纯双音词由一个词素构成,绝大部分是叠音词和联绵词.如“苍苍”、“洋洋”、“依依”、“忡忡”是叠音词,“伶俐”、“参差”、“窈窕”、“逍遥”是联绵词.这类双音词不论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里,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归纳言之,可以分为五种:一、节缩,二、伸展,三、分割,四、颠倒,五、化合.  相似文献   

11.
同义连用在近代汉语中研究较少,本文以唐传奇中的11部代表作为语料,对其中同义连用的特点、产生机制及其作用进行探讨,认为同义连用之所以在各类词中分布不均衡,这与词的搭配能力、不同义场中义素数量多少以及词的使用频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四字格形式的成语一直以来都是成语中的主体部分,古往今来四字成语也多被人们广泛运用。而同义并列成语一方面作为成语中的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又作为汉语同义并列词语的扩展,非常值得关注。在前人研究成果——并列式双音词排列具有"平起仄收"的规则下,文章以《汉语成语小词典》为主,对其中的同义并列成语进行统计分类,尝试浅究小词典中的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规则及原因,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词汇中处所类双音词的转喻现象。这类词的词义实际所指的目标概念是用与之具有相关关系的源概念来表示的,我们称之为转喻现象。论文应用转喻理论对处所类转喻双音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这类词的转喻条件和文化内涵,进而探究处所类双音词转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模式[1]。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汇自古及今的发展趋势是由单音词不断向双音词发展,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产生的动因与演变的方式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官人"为例,从汉语双音节词的共时与历时发展演变中发掘其演变规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三音词从先秦到现代一直稳步发展,明显增加。推测在数百年之后,三音词的数量将超过双音词。汉语词长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单音词为主一双音词为主一三音词为主。以三音词为主的阶段将会到来的理由:当代三音词发展迅速,比例剧增;现有的三音词中,名词和偏正式的比例最大,这正是汉语词汇增长的强项,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三音词的优势;词根语词形的多音化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多音化的主要原因是认识的复杂化精细化要求语言的基本单位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小,语音简化之说缺乏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具有其必然性。类化了偏旁的双音词不全具有积极作用,有的还有消极作用。应该对类化了偏旁的那些双音词做出全面的统计,从实际效果上区分出两种情况,从中总结出正反两个方面经验,这对于汉语词汇的规范化、联绵词与合成词的区分、字词的信息化处理,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同义并列双音词中,语义可接受度高的语素常常置前。《朱子语类》中,斧斤、寿考、路途、叫呼等词的前置语素都是在该语义场里占据上位的常用词,语义可接受度较高,而后置语素虽然也表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义,但没有前置语素的语义可接受度高,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越熟悉的语素越容易理解,人们通常习惯把语义可接受度高的语素置于前,语义可接受度相对较低的语素置于后。这是符合客观认知规律的,也是在语言事实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同义并列双音词中,语义可接受度高的语素常常置前.<朱子语类>中,斧斤、寿考、路途、叫呼等词的前置语素都是在该语义场里占据上位的常用词,语义可接受度较高,而后置语素虽然也表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义,但没有前置语素的语义可接受度高,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越熟悉的语素越容易理解,人们通常习惯把语义可接受度高的语素置于前,语义可接受度相对较低的语素置于后.这是符合客观认知规律的,也是在语言事实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作为独立的单音词或语素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发展方向、范围和程度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它们所在的同义义场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以《说文解字》中的互训词和同训词为材料,对其演变的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中,有些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二是偏义复词。本文以中学文言文中出现的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为主,对这一文言现象作一肤浅探析。一、同义复词同义复词是指古汉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语素复用,并列构成的合成词。构成同义复词的几个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