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画家们在创作之前大多先收集创作素材,再组织素材进行创作.但部分创作逐渐受到社会功利性质的影响,不再从创作本身的情感出发,反而为了迎合他人审美改变初衷,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不加审视,缺乏真谛.本文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倡导在创作中重现自然界之美与生活市井之美,融入个人真挚的创作情感,赋予画面最直入灵魂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立德树人,是育人。而美,可以唤醒生命崇高的情感,指向至善;可以激发生命超越庸俗,拥抱信仰;可以绽放生命的本真,激发创造。培养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是学校教育重要且紧迫的任务。一、走在学生前面,榜样引领感受中华之美热爱祖国是人类千百年来最美好的情感。如何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将爱国的种子播撒在教育的沃野上、学生的心灵中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  相似文献   

3.
钟凌 《生活教育》2014,(10):44-45
本文主要阐述,语文阅读要让学生读出文本的情感美、旨意美与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钱静 《现代语文》2009,(11):81-82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不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感悟,经过情感、文势的积累,再以火山喷发之势汹涌而出,造成或激越奔腾、或悲天悯人,或悠然自得,或缠绵悱恻等多种情感态势,所以语文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兼具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本身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抽绎概括,那么自然物象的美则包蕴于汉字之中,这便是书法在汉字的基础上与自然物象之美建立的第一层关系。但是书法不单单是造型艺术,它的艺术语言凝结了古人对生命律动的把握与表现,通过文辞、用笔、结字、章法等可以感知其中的情感意蕴。书法与自然的第二层关系就在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自然观中得到展开,而这种审美自然观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思想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诗的王国,抒情诗相当发达,成为中国文学历史长河的主流。但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提倡抒情,另一方面却反对情感的过分宣泄。中国文学从抒情的角度、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文质关系、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自觉追求中和之美,把中和之美当成艺术的极致。  相似文献   

7.
高中阶段古典诗词教学的现实困惑是: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教古典诗词,教学却往往是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少对诗词本身的深入解读,也没有很好地带动学生去仔细品味。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聚焦细节,勾连全篇、涵泳咀嚼、激发想象,从而品出诗词的结构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张载是关中理学的创始者,其美学思想既具有传统儒家美善合一的伦理美学观念,又将内心修养的趋于完美与亲身实践美政理想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天理之美、人性之美和名行之美三个方面。天理之美广布周遍而清湛明净,是宇宙间的至美;人性之美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天地之性作为气的普遍本质构成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而气质之性则体现出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气质;名行之美是天理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实践表现,在内完成持中敦厚的自我完美,在外实现匡时济世的“四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袁静 《教育》2012,(3):48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  相似文献   

11.
赵珊珊 《四川教育》2022,(Z2):44-46
语文之美,美在丰富的景语、悠远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于亘古不变的情感中感悟人生,于静默清静的文字中洗涤心灵,于教学相长的智慧中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地丰富语文内涵;也可以珠联璧合、锦上添花地拓展教学形式;还可以行云流水、赏心悦目地追求语文艺术,与学生一起共享语文之美。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历史悲剧,《西蜀梦》与《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带给观众以紧张、悲壮甚至崇高恐怖的悲剧美感不同,它所带来的是对英雄逝去的无限伤叹与惋惜之情,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词诗中那种感伤流逝之美。可以说不仅是对古典诗词中感伤悼亡一类悲剧性情感体验的承续,更是古代戏曲在表达人生悲剧性情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这一悲剧美的形成恰与该剧以回忆时间为主体的时间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学科之美"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价值关系,但又高于价值关系,发生在具有主体特性的学科对象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具有"人化"的价值取向和动态发展的过程两个特征。"学科之美"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学科内容的内在美和内容表达的形式美,二者都包括存在型载体和性质型载体两大类。学科内容美和形式美共同构成"学科之美"的整体。"学科之美"的研究以"情感是目的"作为其理论之基,旨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知融合和学生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4.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历史悲剧,《西蜀梦》与《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带给观众以紧张、悲壮甚至崇高恐怖的悲剧美感不同,它所带来的是对英雄逝去的无限伤叹与惋惜之情,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词诗中那种感伤流逝之美。可以说不仅是对古典诗词中感伤悼亡一类悲剧性情感体验的承续,更是古代戏曲在表达人生悲剧性情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这一悲剧美的形成恰与该剧以回忆时间为主体的时间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对美都有着特别的感情,我们时刻在欣赏它,乃至不断地追求它。可以说,缺少了美,生活将黯然失色。然而,任何美的事物都需要赋予情感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美是主观的和谐统一。”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美与审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其内容来说,美是客观的,但如果离开了人的主观因素,即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美的事物虽然存在,也终将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而这种审美情感,对于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会之一。本文就英语教师的审美情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执教者采用“体悟法”组织《氓》的教学.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写作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情节丰富之美、情感变化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管窥《氓》的人物命运悲剧之美和自我觉醒意识之美.  相似文献   

18.
萤火虫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发展目标指出:“5~6岁幼儿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诗歌《萤火虫》内容简单而富有童趣,语言节奏轻快、音韵和谐,塑造了活泼可爱的萤火虫形象,营造出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夜晚氛围,是值得幼儿欣赏、学习的优秀文学作品。设计该活动时,我提前准备好了与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相匹配的图片、音乐等,旨在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闪光发夹和肢体动作的运用,意在创设沉浸式体验情境,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相似文献   

19.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桥梁,使人们能体验生活中的美,它本身包含在生活的各个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20.
《白鹭》是一篇如诗如歌的透着和谐之美的散文,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逐入佳境,欣赏和感受白鹭的外形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白鹭、自然的深深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者与教师、伙伴、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而这种发自肺腑的心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学习方式的和谐之美、学习内容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