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作为关汉卿笔下著名的历史悲剧,《西蜀梦》与《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剧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带给观众以紧张、悲壮甚至崇高恐怖的悲剧美感不同,它所带来的是对英雄逝去的无限伤叹与惋惜之情,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词诗中那种感伤流逝之美。可以说不仅是对古典诗词中感伤悼亡一类悲剧性情感体验的承续,更是古代戏曲在表达人生悲剧性情感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这一悲剧美的形成恰与该剧以回忆时间为主体的时间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相似文献   

3.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中哀婉的诗颇多,情思哀婉的诗尤具诗性的美。诗可兴、可怨以宣泄情感;诗自怨生,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欢乐情感外张易散,是轻快短暂的体验;哀怨情感内敛凝聚,是沉重的体验,易郁结不散。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辞易好,易产生悲剧性审美效应,引起感情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悲剧”一词是近代才进入中国剧评界的“舶来品”。王国维先生首先采用“悲剧”概念,对《红楼梦》和中国古典戏剧作了研究,分析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肯定了《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古典戏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然而,更多的学者、评论家在沿用“悲剧”概念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探讨时,作出的多是“中国无悲剧”的否定判断。如蒋观云在《中国之演剧界》、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等著作中皆持此观点。  相似文献   

6.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郝二涛 《文教资料》2011,(33):10-11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情感、悲剧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古典悲剧迥异。作者将《赵氏孤儿》与西方古典悲剧做对比.发现它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是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精神压抑的宣泄,以及对苦难现实的理想化表达。  相似文献   

8.
《华章》2008,(1)
《红楼梦》是清代长篇小说感伤之作的杰出代表,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它揭示了社会的悲剧、道德文化的悲剧和人生的悲剧,也包括了女性的悲剧。其中,丫鬟的命运是《红楼梦》悲剧中最为惨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红楼梦》中的所有丫鬟,不论结果如何,笔者认为她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她们的命运悲惨情形却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在现如今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古今中外各类文本中悲剧性文学作品应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的。悲剧性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悲剧美,而这种美可以使读者在复杂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去共鸣,进而可以激发读者深刻的思考,甚至优秀的悲剧性文学作品还能够让人们的灵魂净化。所以悲剧性文学作品比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审美价值。但悲剧性作品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而且中学生的阅历、理解力、想象力和感悟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悲剧性文学作品教学时要多角度、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悲剧的情境,以进行悲剧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悲剧性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其悲剧美。在此,笔者结合  相似文献   

11.
《诗经》有将近十分之一作品是以行役者的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具体从三个角度加以表现:一是直接描写征夫、役夫的怨与恨;二是从思妇的角度间接描写行役之悲;三是从下层官吏的角度反映行役之苦。《诗经》行役诗所体现的情感特征是哀怨的。它的形成是受到了时代和社会、部落情感以及作者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诗经》行役诗的哀怨情感构成了西方美学中悲剧论的审美范畴,它展现了行役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在不幸之中的抗争,从而激活了人们逝去的热情,使人在悲剧的氛围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力感。  相似文献   

12.
悲剧性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悲剧性抗争精神——悲剧精神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美学悲剧性是对这种精神最深刻的观照和最生动的反映,而在其观照和反映过程牟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仅以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为例谈谈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典戏剧贯有的“大团圆”的人为结局。他不满足于单纯地叙述悲剧情节和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是借鉴了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创作理念,以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对悲剧意识的建构。他设置了距离感来淡化悲剧发生的时间、空间,以加大悲剧的涵病因同,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巧妙地结合,并把观众或读的情感与理智内在地融汇为一。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中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但同时又充满反抗性。人物因身处困境而不幸,但又因无畏反抗而豪壮。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使他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独特的悲剧性与反抗性,从而形成了《史记》中人物特有的"悲剧—抗争"二元模式。这一模式既赋予了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表达出勇敢无畏的进取精神,将悲剧不幸升华为壮美激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剧进行比较,认为,中西悲剧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审美心理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所致。从悲剧角色与悲剧冲突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认为西方悲剧精神较张扬,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而中国古典悲剧精神往往较含蓄内敛,悲剧角色缺少自主意识。故本人以为欣赏中西悲剧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都德的《最后一课》 ,篇幅短小 ,语言通俗、朴素 ,却是享誉世界的名作 ,被译为多种文字 ,教育、感染着一代代人们。那是因为 ,作品处处显示了它的悲剧美 ,真正达到了美学境界。笔者尝试着作点阐释 ,求教于大方之家。作品表现了悲剧的内容 ,以撞击读者的心弦。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中说 ,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悲剧性冲突”。《最后一课》描写的正是这种悲剧。梁启超说过 :“欲新一国之国民 ,必新国民之精神 ,欲新国民之精神 ,必新国民之语言。”可见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一种语言的消…  相似文献   

17.
《李尔王》被视作莎剧中悲剧性最强的作品,然而该剧的荒诞喜剧色彩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最为浓厚。在《李尔王》一剧中,莎翁通过喜剧性场景的设置、喜剧小丑的安排、荒诞命运的揭示等多种手段拓深其悲剧性,使其达到悲剧艺术之颠峰。  相似文献   

18.
在《金瓶梅》中,李瓶儿是继潘金莲之后的第二大悲剧人物。文章主要分析李瓶儿的悲剧性特点:性格、家庭、社会悲剧。通过对李瓶儿悲剧性特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习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推进世情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熊康 《儿童音乐》2016,(3):51-53
音乐教育就是美的教育.高中音乐教学尤其注重把音乐的美导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赏析世界不同音乐风格的同时,领略到音乐的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其中,悲剧美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美中表现对美的肯定.而音乐的悲剧美作为整个艺术悲剧美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以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俄狄浦斯王》为例,分别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悲剧人格”、“悲剧性感情”在定义中的表达提出质疑,并以为Katharsis的(中文)译义其一宣泄,针对情感过于强烈的观点而言;其二是陶冶(净化)针对情感过弱的观点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