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及培育市场与培育社区双重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社会整合过程。在社区建设中,存在行政和自治两种导向,本文认为应该强化自治导向。这在于社区居民自治是低成本的管理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加强基层民主。由于特定的国情和制度背景,中国区建设是一种“规划性变迁”,居民自治属于政府主导型自治。而自治的成长,又要求政府下放权力,转变职能,改变领导方式,在自治基础上重新塑造政府,实现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应以合作主义理念处理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协同治理城市社会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正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从依附理论解释传统农村社区中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考察政府与农民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出现的问题,提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由农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转为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的主导性、社区的自治性和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本从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以及中国民政部推行的社区建设这两个概念的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在中国目前社区建设活动中理念上的不足和方法上的欠缺,强调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民主建设以及社区成员和政府各级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造现有的社区组织结构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其中以进一步推动社区发展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视阈中政府与社区的宪政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建设是基础。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将基层群众自治纳入到国家宪政法律体系中,建立基层社会管理宪政格局。要从宪政的角度,处理好基层政府和社区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关系,实现法治社区。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社区建设中,行政化倾向严重,且在管理者的选拔与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这就违背了国家进行社区建设时有关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指导而非领导关系的初衷。因此,政府应当下放权力,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努力打造政府主导型社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管理和犯罪预防两大问题同时摆在政府与公众面前。城市社区犯罪预防既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只有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注重城市社区整体规划和市民教育,才能实现城市社区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主要存在制度供给不足、执行不力等问题,其面临的困境表现为:社区治理立法与治理实践脱节、现有法律体系对社区治理中的法律纠纷问题应对不足、社区自治组织难以突破行政依赖性等。完善的法治体系将是面对这些问题的最佳应对方案,可从专门立法统领社区治理、完善社区治理相关法律规范间的衔接、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等路径寻求突破,实现社区依法治理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村转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理论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村转居"社区既不同于城市传统社区也有别于农村村落社区,主要特点有:居住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流动性大;经济支持形态以房屋出租为主要方式;社会交往多以传统的交往为主;社区内公共物品供给独特等。"村转居"社区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衔接过渡中社区管理的利益争夺问题;社区社会联结方式上的内卷封闭问题;社区管理行政化与认同薄弱问题;社区服务缺乏问题等。"村转居"社区的建设近期应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新社区的关系,妥善处理村集体经济实体与新社区机构的摩擦,增强"村转居"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期要切实落实"村转居"社区的自治与选举权,理顺政府指导和社区自治的关系;远期建设的目标;要完善"村转居"社区的服务功能,实现村转居社区全面融入城市一体。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和均衡社区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即社区治理结构问题。现实中的二元结构社区相对立、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不对等、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不协调,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因素。本着统筹治理的导向,我国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实现理念现代化、主体协作化、方式科学化和制度再造化等方面有机整合,同时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以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能力建设及其绩效全面提升为核心目标,并以决策能力、执行能力、保障能力和统筹能力等建设为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0.
当前江苏安全社区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较浓,缺乏科学建设机制,应急保障体系不完善;社区安全规划水平参差不齐,社区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安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归属感较差,参与热情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从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相结合、健全安全社区组织机构体系,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完善安全社区硬件建设,科学推进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优化安全社区软件基础等方面积极开展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1.
警察公共关系在现代警务活动中发挥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关键作用,为此美国警方较早地开展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美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倡导警民良性互动的理念,强调以社区公共关系为有效载体,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美国通过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公众对警务工作的满意度和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因此,美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理念和经验对我国正在开展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云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受制于资源不足,设施建设缺乏规划,组织管理保障制度不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应加强组织建设,因地制宜,方便灵活地发展社区体育,充分认识经济发达城市开展社区体育地位和作用,重视民族特色社区体育开展,提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改善社区公共健身设施,提高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群众活动的中心区域,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经过调查,渭南市临渭区的部分社区在社会治安、青少年教育管理、老年人服务保障、两劳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假释和管制等人员的社会矫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此,课题组围绕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或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切普惠性、公益性、福利性的终身教育文化制度,其本质就是对人个体和社会尊严文化价值的认同和确认。开放大学组织各办学单位共同签订能相互认可的"终身学习互认书",有助于打造"社区课程超市",实现"学习资历的统一文化认可";全面建设"体系学分银行",实现"学习质量的相互文化认定";发展完善"优势专业菜单",实现"学习水平的相互文化认证",逐步建构并完善其社区发展认证文化;促进其打造自身的"优势型在线课程云",形成一个多触角、兼容式、立体化的社区远程开放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培育出具有开放大学校本特色的社区发展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与生活质量的社区教育,由于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需要社区全体成员的支持。社区教育资源的协调统筹是一项关系社区教育成败与走向的关键问题。在协调与统筹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互惠互利、公益性和自愿的原则,并注意把学校的作用发挥好,把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为个人发展提供了较为基础、全面且十分必要的知识与技术支撑。城乡教师互动发展对统筹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加快城乡教师队伍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成都市武侯区在优质教育"全域成都"满覆盖思想指导下,从相关职能部门到各子系统,都在以"联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双方教师共同提升"的宗旨下,以名师资源为主导,创新合作形式;以"共同体"为目标,创新活动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加大保障力度,从而创新城乡教师互动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教育,是各级政府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天津市和平区通过试点、全面启动、深化发展和提高四个阶段,创造性地探索出不断提高认识,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与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工作目标的新思路,完善了全民学习新体系,取得了教育与经济、与社会紧密结合和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学校变革中需要关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因为这种力量的引入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公共信心,有助于促成变革中良性压力的形成,有助于强化学校自身的知识基础。要突破目前家长、社区与学校合作关系发展的瓶颈则是建立本质上共生互惠的合作关系。家长和社区参与不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学校变革,同时也是为了家长自身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参与社区教育:高职教育伸展的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强自身针对性,凸显社会服务功能。两者在目标上的趋同性、发展中的相互需要,为高职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了可能。这种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更为注重质量、特色,兼顾弹性与规范性。为此,可尝试联合建立社区学院,同时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与法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主要途径。文章深入分析了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区应采取加强立法、拓宽资金渠道、建立人才保障制度、充分利用社区公共资源、加强社区学院建设等来推动社区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