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儒家治国思想的散珠碎玉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思考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相伴随的,是农村刮起了形形色色的“共产风”。“共产风”的出现,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体制的必然产物;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思想,战争年代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也对“共产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1958年底至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的纠“左”中,毛泽东对“共产风”作了尖锐的批评,各地也通过算旧账的方式对“共产风”作了一定的纠正。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响亮的关键词。预设,是指预先的设计和筹划。生成,则是指事物的发生和形成。一个是“预先”,一个是“即时生成”,可谓“针尖对麦芒”。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笔者曾看过两则案例,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思考。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编发一些有关违纪、违规、违章、违法,乃至违悖人性的稿件时,在作者的“对策”、“建议”、“反思”中,都提及了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改造问题。而在这些“对策”、“建议”和“反思”中,又众口一辞地提到育人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相似文献   

5.
郭守月 《中学理科》2005,(10):38-39
斜抛体运动是力学知识的难点之一,研究斜体运动的规律足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否使学生对斜抛体运动的过程有一个比较直观、清晰、全面的理解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本文借助矢量作图法直观地再现了抛体运动的动态过程,并通过矢量图浅显易懂地推导出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的矢量形式和标量形式,同时也揭示了其运动轨迹的形成过程.用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在“动”中求“静”,在“静”中看“动”的辩证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明显地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斜抛体运动是力学知识的难点之一,研究斜抛体运动的规律是对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否使学生对斜抛体运动的过程有一个比较直观、清晰、全面的理解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本文借助矢量作图法直观地再现了抛体运动的动态过程,并通过矢量图浅显易懂地推导出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的矢量形式和标量形式,同时也揭示了其运动轨迹的形成过程.用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在“动”中求“静”,在“静”中看“动”的辩证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明显地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转化”是重要的化学思想.在解题中灵活运用“转化”,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大提高解体的速度和准确度.下面通过例题来说明常用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数学化”是近年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 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儿童准确理解各种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是最终形成儿童自身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本文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为基础,阐述“数学化”的含义和过程,分析影响“数学化”顺利进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并为数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国数学基础教育中儿童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荣辱观,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内化为觉悟,外显为行动,必须经历“知晓——认同——行动”的过程,解决“无知”与“有知”、“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三对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的过程,即“明理”(知)、“笃信”(信)、“力行”(行)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懂得荣辱的是非界限,是荣辱观教育的前提;引导学生认同荣与辱的准则,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或道德准则,是荣辱观教育的关键;将已认同内化的观念外显为行动,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这种观念。并形成行为习惯。是荣辱观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拟从“知荣辱”、“信荣辱”、“行荣辱”三方面,探讨在对高中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活动中,如何实现知、信、行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主阵地是课堂。为了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以“教为指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观。一、“导”“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如何“导”,关系到学生怎样“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意识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先哲们很早就提出并探讨了“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如“中和”、“合和”、“协和”等一些重要概念。所谓“和”,包含有协调、和谐、适中、调和之意,在内涵上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一词。  相似文献   

12.
谨防课堂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其大意是人的有些行为有时可能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形成“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不是“劫富济贫气而是“劫贫济富”。这个故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一些类似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违背我们的初衷或本意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此类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理论界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纵向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在现实中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继承发展说”;二是横向研究,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为横切面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是由多种动力共同推动的,形成“合力说”;三是系统研究,将前两种研究合二为一,认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形成“系统动力说”。  相似文献   

15.
“兴”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绘画创作中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起兴”、“神思”、“灵感”三阶段。而“养兴”则是绘画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提出了0-6岁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盲点”与实践“断层”两个问题,寻求“盲点”与“断层”两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尝试探讨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郁芳 《今日中学生》2006,(11):31-32
汉语的“打”字可接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表达,如“打电话”、“打篮球”等,但同一个“打”字,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译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陈鹤琴(1892—1982)是中国近现代名教育家,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活教育”理论的创立。建国以来,教育界对陈鹤琴教育思想展开了持久、深入的研究和争鸣,形成了学术探讨的一个热点,椎动了各阶段教育理论的建设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收到了“重新发现陈鹤琴”之功。陈鹤琴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关键是“从总体上探讨教育研究中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适宜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庄子章中多次出现的“有待、无待“,“大用、用大“,“天倪、天钧”,“悬解”,“道枢”等词,反映着庄于思想的一些基本观念。正确理解这些词义,有助于领会庄子的思想实质。但历来注家未能解释明白,或语焉不详,章根据庄子原,一一探索其涵义。  相似文献   

20.
三毛对生命、人生独特的看法,独特的生活经历促成了“神秘”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