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转型过程中,电子音像出版具有"亲数字"的天然优势,其灵活多样的内容表达和产品形态有助于丰富主题出版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安徽教育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项目"大别山上"在在线营销、产品形态、与新技术融合等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出一条电子音像主题出版融合创新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出版业的转型,电子音像出版社作为20世纪80、90年代新生事物,在内容资源、技术团队、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及数字产品的营销渠道等方面具有先天基因优势,但面对“互联网+”时代数字产品的快速迭代,电子音像出版社呈现出优质内容匮乏、产品形式单一、销售渠道狭窄、资金投入受限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如何应对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转变传统出版观念、重点项目带动及“出海”模式等方面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出版的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宝生 《编辑之友》2010,(12):68-69
数字化出版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形式,它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成数字形式储存在数据库中,通过对数字的处理,以电子书刊、数字报纸、音像、游戏、动漫等表达形式,通过网络或光盘提供给读者.依赖于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最具生长性的一种全新的出版与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数字出版业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加工与传播。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在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路径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系统分析数字出版对外传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管理与政策项目保障体系、内容供给与发行体系、数字版权保护与治理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五个维度多元建设我国的数字出版对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华 《出版广角》2013,(17):30-33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了内容传播形态,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移动互联网高于桌面互联网的用户群体,意味着数字移动出版业将比传统出版业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数字出版的移动化转型成为环境驱使之下的必然选择。手机视频是指基于移动网络,通过手机终端,向用户播放的视频。传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视频是以光盘  相似文献   

6.
李新社 《出版参考》2009,(19):18-18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概念不断泛化和延伸,数字出版已经突破了出版的传统思想范畴。数字出版的实质就是文化知识内容在新技术创造的不同载体上的复制和传播。没有合适的内容,数字出版就无法发展,数字出版要求资源相对丰富,内容资源成为数字出版的最重要基础。不管何种出版形式,只要是内容的正式出版,就要求出版的产品做到系统、权威、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已经在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出版,促成了新的变革。但作为产业形态,当前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却突显出严重的文化传播保护机制缺失的特征,亟待调整和突围。其突围之路的关键是从技术主导向文化主导权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传媒发展、网络文化建设,提高电子媒体编辑制作、网站编辑与内容管理的水平、深化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的研究,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筹)组织、网易公司协办的第四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网络传媒发展研讨会于12月5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数字网络编辑与网络新媒体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目标是将出版社单一的产品形态向复合出版产品形态升级,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内容资源、技术、服务转型.清华社的数字出版建设工作以电子音像与数字出版分社为纽带,以书问和兆泰源公司为先导,带动全社编辑进行全媒体选题产品开发和出版、营销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随着出版社的数字产品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加,探索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阅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碎片化、泛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媒体出版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新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差异日益显现.电子音像产品曾在出版史上浓墨重彩,其“盘配书”产品也曾在传统数字向数字出版迈进初期留下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石蓓 《现代出版》2014,(1):67-69
新媒体时代的地方曲艺面临传承危机,典型个案研究或能带来启示。天津时调即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形式,其传统音像出版已面临自然性衰退,纸质出版传承状况同样堪忧,而数字出版为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提供了新进路,数字出版物、数据库、网络视频、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传播形态皆有助于破解地方曲艺传承危局。  相似文献   

12.
杨莹 《出版广角》2012,(12):46-47
文化行业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图书与音像只是文化承载的产品形态,而其中的文化设计与文化内容却可以无限发挥。图书和音像制品是出版业的传统产品。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时期出版市场的需求,过去一本书配一张光盘的时代早已悄然逝去。追求具有生动丰富的内涵,品质精良的创意设计,可视性强的图书与音像制品的审美需求已经上升新的台阶。品质与价值是时代和市场的呼唤,高品质的图书音像制品已成为现今出版市场上最稀缺的产品形态。最初收到《融资有道》书稿之时,笔者只是将它定位为一本补贴出版的图  相似文献   

13.
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声音在传统文字出版领域退居幕后.从音像出版走向融媒体时代,有声出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融媒体时代的有声出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以音乐、音响、图文等为辅,既包括实体文字出版物中的有声内容,又包含纯数字形态的在线音频内容.目前有声出版面临着优质精品内容不足、盗版侵权活动猖獗、公共文化服务场景缺失等现实困境.促进新时代有声出版健康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声音的出版价值,加强优质原创内容研发,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强化有声出版的文化使命担当,积极"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它与传统出版最大的区别就是阅读载体的不同,即,数字出版是以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屏阅读”终端为载体的;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更加快捷方便、形象直观,并且可以多向交互。    相似文献   

15.
张倩影 《出版参考》2007,(10X):11-11
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经历了10余年的艰难求生和摸索,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其中,电子图书的收入达到15亿元;手机出版的收入达80亿元。而传统出版商有多少收益?有几家能够与国际数字出版企业相提并论的出版商或技术商?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中国数字出版的进程?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和人民邮电出版社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部主任安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以单向线性为流程的传统出版行业逐渐被以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依托的媒介融合、AR、VR等技术裹挟,本文以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体产品《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就移动数字出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能否实现知识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游戏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认同感;游戏化符合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并会成为5G技术助力下文化传播与数字出版的下一个风口。  相似文献   

17.
以单向线性为流程的传统出版行业逐渐被以移动智能终端为硬件依托的媒介融合、AR、VR等技术裹挟,本文以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体产品《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就移动数字出版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能否实现知识与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游戏化的传播方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认同感;游戏化符合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并会成为5G技术助力下文化传播与数字出版的下一个风口。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受众阅读的多元化,作为一种新型业态,数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正进入高速发展期。2010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对数字出版概念、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进行了界定: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  相似文献   

19.
图书出版史显示出图书出版是朝着内容优质、内容表现形式优美、载体优良、传播便利的方向发展的。图书出版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决定了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图书内容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图书的长久存在性,但是数字出版改变了图书的内容表现形式、载体和传播方式,使数字图书可以实现“图文音像并茂”,并通过网络传播。图书的社会需求是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北语社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了纸质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三大出版核心,国内营销、海外营销、网络营销三大营销渠道。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形态,增强品牌力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