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目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法。在改革创新实践中,其遵循以教学专题为主线、以教学项目为驱动、以经典著作为支撑、以项目团队为主体的“四维”理论逻辑,呈现出涵盖运行方式、运行机制、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律的“四部”运行机理,形成了闭合项目启动、项目策划、项目执行、项目检测与控制和项目评价的“五步闭环”实施路径。进一步强化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将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活力,并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周娜 《教师》2023,(29):3-5
构建“大思政课”是当前思政课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构建的理论逻辑,方能把握其建设的现实维度。文章作者以分析构建“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起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思政课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更新教学理念、延展教学空间、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等一系列策略,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大思政课”,以期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启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身体的参与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强调身心交融的具身体验,然而在过往教学实践中,却陷入重技术而忽略学生体知等“去身体化”的误区,由此反映具身化策略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这就迫切需要以具身认知为理论支撑,分析高校思政课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践的具身性特征,并从情境创设、资源利用、信息转化等方面把握其中的作用逻辑,从而探索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在“遵循具身规律、搭建动态场景、开展空间实训”中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新时代愈发彰显其重要性、紧迫性,既要秉持“守正”,也须踊跃“立新”。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要想做好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就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中主动求“变”。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不管实践教学改革如何创新,高校思政课始终贯彻教育方针的价值立场、课程内在特质的逻辑主线、理论联系实践的目标指向一直“不变”。“变”是“不变”的实践探索,“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丰富的逻辑体系和实践路径,对此进行全面把握和解读,就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中洞察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历史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明晰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理论根基,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体会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紧迫需要。在理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逻辑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的实践路径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注重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建立健全高校思政“金课”发展的各项制度,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理论成果之一。“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鲜明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全面认识“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意蕴,要讲透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讲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讲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大学生应增强的斗争本领,要充分分析“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建设传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方面的理论逻辑,并从加快“三个务必”科研成果转化、遴选“三个务必”教师骨干、创新“三个务必”教学方法、完善“三个务必”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将“三个务必”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7.
参与式教学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堂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是必要的,本文探讨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以更好达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大思政课”,何以为“大”、何以善用?作为“大思政课”可资利用的、天然的教学资源,地方性知识与“大思政课”何以耦合又如何耦合?一方面,从文化阐释学的角度理解地方性知识,它作为一种“活”的传统,能服务于“大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置于一种社会逻辑之中来看待“大思政课”建设,也需要地方性知识的深度参与。唯有站好“大”时代,善用“大”资源,地方性知识才能真正为“大思政课”所用,二者的耦合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叙事教学法是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叙述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叙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对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叙事教学法的内涵、叙事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从注重叙事素材的积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叙事情境、善于发挥课堂教学机智和注重价值引导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叙事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种崭新的思政课教学形态,善用“大思政课”要正确理解站位高远与视野宽广、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材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教学方法守正与创新等多重关系,真正把思政课的场域有效扩展至社会大舞台。这为思政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聚集育人合力,助力构建思政课立德树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一门关键的思政课程,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灵魂课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准确把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突出特色,强调实效。精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厘清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改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基本原则,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概论课供给质量。首先,深挖课程理论性:剖析理论渊源,彰显理论学理性;分析理论逻辑,强化科学性;挖掘理论意蕴,突出价值引领性。其次,厚植课程实践性:聚焦实践主题,以新技术助推思政课实践性“守正与创新”;观照实践逻辑,以新实践激发思政课内在活力;凸显实践价值,以新探索丰富思政课实践内涵。再次,融通理论性与实践性以实现二者高度统一:运用新技术提升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供给质量;推动思政课发挥深层次价值引领作用;拓展思政课全方位育人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沈茹 《天中学刊》2023,(1):149-1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免疫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契合相通。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线上平台资源,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正>逻辑故事教学法是指在逻辑学教育中重视和运用故事类课程资源(以下简称“逻辑故事”)实施教学的方法。逻辑故事能够彰显话语涵容力,提升教学吸引力,展示思维穿透力,彰显德育影响力。运用逻辑故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的教学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中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把思政课一体化落实到课堂中。  相似文献   

15.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是对思政课课程本质认识的新发展,是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新命题。思政课讲道理要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遵循政治属性逻辑、理论生发逻辑和思想发展逻辑。构建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道理生成路径,在科学说理、客观讲理、真情入理、实践求理中讲深、讲透、讲活道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都为高校思政课明确了新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点:立足点更新,强调生“做好理论与实践、价值与追求”之“根”;着力点更新,强调发“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浸润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之“芽”;切入点更新,强调结“党和人民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果”。浸润力是一种情不自禁的代入感和“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启迪力,是实现思政课课程教育效果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鲜活、教学思路还需拓展、教学研究力度还应深入、教学效果还需提升等问题,严重干扰了浸润力的实现。增强高校思政课浸润力路径创新的三重维度包括:思政课应做到讲“深”,让教学内容有厚度;思政课应做到讲“透”,让教学方法有强度;思政课应做到讲“活”,让教学队伍有效度。  相似文献   

18.
刘江  肖冬梅 《亚太教育》2023,(3):100-102
高中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是高中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叙事教学法与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存在紧密联系,对推进“四史”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运用叙事教学法推进高中思政课“四史”教育,需遵循真实性、趣味性、情感性、价值性原则,运用陌生化与熟悉化相结合的叙事导入策略、多元化叙事主体与视角的叙事展开策略、解构与建构相结合的叙事升华策略,提升“四史”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内涵,探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思政课程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现实诉求,辨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阻滞因素是全员育人环境不理想、教师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并探索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多维路径:重构“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效应;建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萍  黄海英 《大学教育》2023,(19):74-7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政课体系中的支撑学科,在课程思政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原理课与各门专业课程育人方向和功能的一致性、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天然联系、打破原理课与专业课程学科壁垒的教学需求是原理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论逻辑;机械制图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契合性、与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性、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合一性、有助于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的生成性构成了原理课与机械制图课程同向同行的实践逻辑。文章认为可以从“工文结合”角度探索原理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提升机械制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政自觉,建立原理课教师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师合作交流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