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族偏见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和研究领域的关注。然而,已有的研究刚刚兴起对青少年种族偏见形成的重视。整合已有的研究,本研究从友谊质量和群际接触两个因素阐释了影响青少年种族偏见形成的心理机制。基于群际接触的理论,讨论了对青少年种族偏见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AMP范式,考察"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接触程度对148名基础教育背景不同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群际内隐态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了显著的内群体偏好;与汉族低、中、高接触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对其偏见水平依次降低;群际接触仅对高接触者的启动效应幅度的回归系数显著。结论:大学前不同的受教育经历使得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汉族持有不同的群际态度,在"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群际接触仅对高接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群际态度有效。  相似文献   

3.
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包括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等方面。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族效应、种族刻板印象和群际接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体现在不同的 ERP成分上;fM RI的研究表明,梭状回、后扣带皮层、杏仁核、前扣带回和额叶皮层等大脑区域参与了种族心理的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与种族心理相关的脑机制,并且要关注间接接触减少偏见的认知神经机制;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种族心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本土化的民族心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民族冲突有着复杂的原因,更有着从小到偏见、歧视,大到暴力活动的严重后果.一方面,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一种轻易地被观察到的负相关,这种相关对人们熟知的"接触假设"给予了支持: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另一方面,许多对接触情景的历史与社会学的研究则提出,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更多的接触产生了更多的冲突.更高水平的接触怎么可能在民族对抗方面既表现出增加,又表现出减少呢?与接触、冲突关系相联系的理论对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增强民族间群际接触意愿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至关重要。对少数民族(n=294)与汉族(n=340)大学生的问卷研究发现,跨民族友谊可以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增强群际接触意愿。跨民族友谊数量增强接触意愿的效应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友谊质量增强接触意愿的效应在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少数民族,随着群际共同命运水平的提高,群际焦虑对于群际接触意愿的负向预测作用减弱;对于汉族而言,群际共同命运在群际焦虑的中介效应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通过中观和宏观水平影响因素的结合,为增强民族间群际接触意愿和跨民族友谊的推进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对少数民族更为重要。国外研究发现,儿童在5岁后就能产生民族分类意识,并产生内群偏爱,在10岁会出现民族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现象;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重要联系;影响民族认同发展的因素有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父母与同伴的种族(族群)态度、家庭社会化、群际接触等。国内研究者应该开展本土化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民族认同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族际互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与市民的群际关系研究可以归纳出社会距离、群际交往和群际网络三种视角。社会距离视角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研究范式,但由于仅仅关注群际关系的主观维度,因此无法替代对群际关系的客观维度的考察。群际交往视角虽然聚焦群际关系的客观维度,但未能形成成熟、规范、普遍认可的操作化方案,同时无力揭示群际关系的整体结构特征。而在这两个方面,群际网络视角恰好可以弥补群际交往视角的缺陷。遗憾的是,群际网络视角在既有研究中很少被应用。因此,在农民工与市民的群际关系研究中,群际网络视角是一个既富有潜力又亟待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测量了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等变量,分析了民族接触、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积极刻板印象和消极刻板印象;民族接触能减少消极刻板印象,从而降低群际焦虑,最终改善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态度。因此,广泛创造民族接触的机会,提高接触质量,改变民族之间认知上的偏差,是促进和改善跨民族互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同包括群体认同和个人认同,群体认同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社会成员群体属性越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上行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距离是群体成员区分群际关系的心理边界,是描述群际差异的重要指标,群体间的社会距离存在相交、相切和相离三种关系;社会学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群际认同特点的描述上,更应该通过对群际社会距离的研究,预测群际关系走向,减少群际矛盾和冲突,寻找建立和谐群际关系的策略。实现群际和谐是社会认同研究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态度干预角度出发,选取随班就读的普小五年级学生120名为被试,借助想象群际接触的技术,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普通儿童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以及想象群际接触对改善内隐污名的作用.结果发现,普通儿童对于弱智儿童具有有很强的内隐污名;就具有不愉快经验的普通儿童而言,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可以降低对弱智儿童的内隐污名.这说明想象积极的交往情景对于改善小学生对弱智同伴的态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偏见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心理因素,大众传媒对于社会偏见形成有重要影响,大众传媒可以从直接平等接触、再分类——内群认同的普遍模型、墨迹战略等几个方面来消除或者防止偏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个体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情境下群际知觉偏差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它筑造了群际交往的壁垒,影响了群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本文认为,可以从消除归因偏差、增进群际接触、抑制类别化认知、调节社会期待、树立无偏信念等多个视角,消除这一群际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族群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族际交流的工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的象征,因此,语言是分析族群关系的重要视角。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双语教育、母语教育对于族群认同和创设最佳群际接触环境,进而促进族群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我国的双语教育政策法规对各民族平等使用母语的权力和双语教学都有明晰的表述,但在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利于族群接触的做法。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借鉴西方学者对双语教育与族群接触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促进其本土性转化,进而对我国双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双语教育"怎么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群际囚徒困境差异最大化游戏(IPD-MD)和群际囚徒困境游戏(IPD)的重复决策设计,模拟具有不同冲突历史的群际冲突情境,探讨不同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不论群际间是否存在冲突历史,个体在模拟的群际冲突情境中都表现出了一致的决策动机和行为特点:在虚拟回报条件下,超越外群体的竞争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间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相对收益;在现金回报条件下,使内群体受益的利他动机主导着个体的行为,个体捐献更多的游戏券到组内公用基金以最大化群体的绝对收益。回报方式对个体在群际冲突情境中的决策动机及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知: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的核心是社会心理信息如何加工及其潜在机制.社会认知研究曾出现过"冷""暖"两种基本取向,其隐喻也经历了从把认知者当作"朴素科学家",到把认知者视为"吝啬认知者"再到把认知者当作一个"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转变.社会认知领域主要对刻板印象、社会态度、社会偏见以及社会歧视等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研究.必须要规避或消除这些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消除社会偏见;增加群体之间的接触和沟通以克服刻板印象;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以消除社会偏见;消除社会冲突以形成积极的社会情绪;完善社会制度以消除社会歧视,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赵昱彤 《考试周刊》2014,(57):50-5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质疑习惯和能力:营造民主氛围,树立质疑意识;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创新;养成质疑的习惯,逐步形成质疑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理解与辨析1、弹力的有无与方向判断(1)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形变.接触是条件,形变是本质.有弹力一定有接触,有接触并不一定有弹力.(2)判断弹力有无的常用方法——假设推理:假设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弹力,再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推理,然后与题设条件进行比较,进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Cosmides的社会契约理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人的条件推理能力是在社会交换的进化历史中产生的,人的心理包含一种专门用于对社会交换进行推理的"觉察欺骗者模块".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推理假设,还对福多的"中心系统非模块化"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且为当前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而有效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501名自闭症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的特点,并重点考察歧视知觉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及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2)歧视知觉对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群际关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自尊在歧视知觉和群际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歧视知觉对高自尊水平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的预测力显著,而对低自尊水平自闭症儿童父母群际关系的预测力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刘泽洋 《课外阅读》2011,(5):161-161
在课堂教学学生质疑性思维的培养于2010年7月在区教科所立项,学校数学组以开展研究,那么什么是质疑思维呢?笔者认为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可否或假设)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案)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