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脸识别是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式终端人脸识别应用日益广泛。探讨人脸识别在Android系统中的实现以及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包括人脸检测、特征提取和特征识别。首先,通过分析比较,采用基于Adaboost的算法检测人脸,基于PCA的特征脸算法实现特征提取和特征识别。然后,分析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技术可行性,选择OpenCV计算机视觉库来实现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最后,通过JNI调用本地OpenCV代码实现个人信息保护。该系统具备手机人脸解锁、程序锁、偷窥者记录查询和远程查看偷窥者信息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Cookie跟踪收集用户信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已是不争的事实。在Cookie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侵权责任成立的背后,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让渡于因特网行业发展的侵权法理念和利益衡量。但在《民法总则》颁布的今天,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已经得到明确,这是新时代背景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重视和互联网技术规范发展的二次利益衡量,是强调对于公民个人私法利益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明确网络服务商对用户个人信息收集的审慎义务,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的框架下重新解释隐私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3.
谁在滥用你的人脸信息?风口浪尖上的AI面临隐私之争和监管之路. 有人在大批量购置"黑科技"刷脸机,有人却在拆除人脸识别系统. 就在前几天,南京多家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面临拆除,这源于南京住房保障与房产局通过的一则内部文件通知,致力整改当地房地产商收集购房人个人信息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为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个人信息违法收集、非法买卖等越来越多的侵权现象。《个人信息保护法》允许对个人信息保护适用公益诉讼制度,但并未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是否能够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构,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该制度的构建主要从明确构成要件、明确惩罚性赔偿金额计算标准和明确赔偿金的归属和适用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Android终端呈现爆发式发展,隐私保护成为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最为关注的问题。系统通过绑定IMSI码检测当前系统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并研究人脸识别在Android系统中的实现以及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该系统包含人脸解锁、密码解锁、设置/取消加密应用、程序锁、数据备份、查看偷窥者记录信息和查看定位信息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采集人脸图像,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一系列相关技术处理,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在该项目实现过程中,本文首先调用了OPENCV自带关于人脸识别的函数facedetect 来进行初步人脸识别得到的初步效果,用肤色做出了静态人脸识别,在图片上显示了人脸,并用椭圆形框对其识别.  相似文献   

7.
人脸识别信息侵害行为呈现出法益侵害的精准化、链条化,具有法益侵害的直接指向性。当前,人脸识别信息侵害行为存在入罪标准不明、对涉人脸识别犯罪部分环节评价不足的刑法规制困境。对人脸识别信息侵害行为的刑事应对策略,应当明确入罪标准,构建个人信息二分保护体系。对于非法存储行为,可用不作为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或者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规制;对于非法加工行为,可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规制;对于非法利用人脸识别信息侵害行为,应当通过扩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构成要件行为方式的做法实现其入罪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环境下也显现出新特点,即侵权行为的隐蔽性;人肉搜索等群体性侵权频发;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很具有经济价值。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在目前阶段,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尤其是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应加强其自身的行业自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加强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权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权方式,包括过度收集以及使用目的不明确、错误收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传输和交易以及个人信息的二次开发利用,就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隐私权提出了立法建议,以及应该注重行业自律和个人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0.
人脸识别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过度采集和数据泄露的风险,数字时代人脸信息保护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层面都存在着重重障碍。而建立专门领域的法律体系;完善未成年人数据侵权的救济机制;引入“数据合规师”,加强行政惩处力度;培养法律科技人才,鼓励多部门联合办案等措施,能够有效的破除障碍,实质性的保障数字时代人脸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11.
人脸识别技术在大数据时代已然成为时代大势,小至购物支付、居民信息,大至疫情期间的国民的信息收集、出入境管理.人脸技术涉及公安侦查、机场、高校、课堂、银行等各方面.人脸识别技术在民事领域涉及的管理主体较为复杂,并不能形成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复杂的利益关系便产生新技术下的多领域多角度问题交叉.本文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在民事领域可...  相似文献   

12.
袁理 《教育技术导刊》2010,9(2):163-165
针对仅在整幅人脸图像上进行奇异值分解无法得到人脸识别所需的足够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人脸图像的局部奇异值和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人脸识别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不在整幅人脸图像上进行,而是在人脸的不同区域进行奇异值分解以提取更丰富的信息和克服"小样本"效应。在识别阶段,对待识别人脸的特征向量,计算其对各人脸样本的隶属度,最后做出判断。该方法与传统方法在ORL人脸库上进行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个人信息侵权日益严重的今天,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信息主体寻求民事救济举步维艰。造成个人信息侵权不可诉或可诉性差的原因除立法缺失外,更重要的是公民维护其正当权益的诉讼参与权受限。具体表现为信息主体投入高额的诉讼成本,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诉讼缺乏动因;因未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侵权纠纷为独立的民事案由,使得纠纷定位错误,诉讼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在个人信息侵权诉讼被告的确定、信息主体取证举证责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动产档案查询具有重要的法律功能,其不仅是不动产物权公示效力的实现路径,而且也实现了对个人信息权的直接与间接保护.但在不动产档案查询实践中,仍可能存在登记资料查询错误与个人信息侵权等潜在法律风险.为此,应通过不动产档案管理的精细化和相关法规规章规定的修订与限缩性解释,防范相应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性法律,能为高校学生工作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提供权威的遵循与指引。然而,其在适用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主要表现为在学生信息的收集范围等方面与惯常实践相冲突,“取得个人的同意”合法性处理规则将影响行政效率,以及学生选择“不同意”将迫使工作陷入僵局。法律的运行有一个适应和协调的过程,应结合高校学工实际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学生工作的有机衔接:第一是思想贯通,充分认识保护权益与促进利用的辩证关系;第二是规则落实,应限缩信息收集范围、完善敏感个人信息制度、修补安全制度漏洞,同时设立一次性同意制度、自动化决策制度、信息权利保障制度;第三是行为融入,包括多做告知工作、多做留痕管理、践行“两个最小”以及善用“去标识化”。  相似文献   

16.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脸特征是人的身份验证的主要手段,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传统的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并通过实验证明其在应用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以判决隐私权侵权方式规制人肉搜索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人肉搜索行为的本质是侵害个人信息权行为,而非隐私权侵权行为.人肉搜索不属于网民合理行使言论自由权的范畴,应当受到规制.我国相关民事立法存在不足.立法应当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的含义及内容,同时规定个人信息权侵权的抗辩事由,在网络侵权责任的制度设计中应合理规定网络服务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快递实名制可以维护公共安全、社会稳定,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信息的安全,这也导致其推行不畅。快递实名制与个人信息权的关系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处理二者的关系要遵循比例原则,尽量最小化的收集个人的信息。针对我国快递实名制下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立法上应完善法律体系,将个人信息权纳入《民法典》中,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政府加强监管,司法上要降低维权成本,行业要加强自律,公民要提高维权意识,为个人信息权保护构筑一道"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9.
个人信息保护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多伦多大学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法律来源即覆盖安大略省公立大学的<个人信息自由与隐私法>,学校在个人信息保护实践中遵循了"需要知道"与"合理期待"两个基本原则,为保护个人信息建立了各项具体存在的制度.我国大学应树立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意识,并逐步使自身行为法治化、制度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20.
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或利用直接关系到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当下个人信息受到非法侵害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在个人信息概念被界定的基础之上,对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性质及个人信息自决权进行法理上的分析,以寻求其保护的法理基础。这种保护应以个人信息自决权为核心,并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