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核心期刊"的出现,确认了一种以核心期刊名录为尺度来判别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的方法.核心期刊刚一开始,是以为图书情报机构收集、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为读者查找、阅读期刊文献提供方便的功能出现的.核心期刊在促进学术交流,衡量学者学术水平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制定和职称、科研成果评定条件的量化,"核心期刊"的作用日益被强化.因此也就出现了一股似乎会愈演愈烈的"核心现象".这种"核心现象"一方面是指核心期刊作为"核心"而产生出的种种异于寻常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各种期刊纷纷下大力气争当本行业本领域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核心期刊"被用于学术评价的两面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核心期刊"被用于学术评价的两面性:被用于学术评价是期刊作用的延伸;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作用,则背离了核心期刊的遴选初衷,是不可取的。在利用"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时要适度。  相似文献   

3.
何为"核心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期刊"的概念本属文献计量学的范畴,目前却有不少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对"核心期刊"顶礼膜拜,趋之若鹜.期刊为了彰大自身的知名度,将一些获奖项目印在封面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核心期刊"的字样往往被列于首位,足可见对"核心期刊"的崇尚程度.有些期刊以"核心期刊"为办刊目标,把进入"核心期刊"视为办刊实绩,一味地去迎合"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千方百计"地提高文摘率.还有一些学术期刊,把"核心期刊"当作赚钱的招牌,热衷于增页扩版,小小学报竞成月刊,每期200多页,年发文量近千篇,向读者大肆收取高额的版面费用.甚至,还有某些学人以"如何进入核心期刊"为科研选题,试图以"核心期刊"为"指挥棒",提出调整栏目设置、改变办刊宗旨的应对策略……如此削足适履,不利于期刊的健康发展,势必要导致期刊价值取向的偏离,势必要丢掉一些长期培育起来的精品栏目,有些学术期刊恐怕也会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核心期刊"与"SCI期刊"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继元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14(6):72,74-72,74
关于“核心期刊”与“SCI期刊”的思考叶继元(南京大学图书馆)近读《中国科学报》上《关于我国自然科学期刊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一文,受益良多。文中对我国期刊的编辑出版如何走向国际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文中关于核心期刊及50期刊作用的意见,恐有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期刊的"异化"与"坚守"——从遴选"核心期刊"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诚 《编辑之友》2010,(6):60-62
每当新一轮"核心期刊"遴选结果公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番热闹的议论景象.譬如,2009年下半年,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还没正式出版,而网络上已是炒得红红火火,有人在网络上煞有介事地纷纷推出"赝品"2008年版.导致<总览>编辑部电话不断,询问网上公布结果的真与假.其"核心期刊"效应,已成为中国学术界(包括学术期刊界)一道亮丽的"学术风景".可见,2008年版<总览>牵动了多少学者和学子之心,也牵动了近2000家将要入选核心期刊的期刊人特别是杂志主编的心.[1]  相似文献   

6.
以"四要素综合分析法"确定高校重点期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8万种现刊,1995年我国正式出版的期刊已达8135种。对于一所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确定馆藏重点期刊,是期刊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一大难题。几年来,笔者探索采用四要素综合分析法,来确定馆藏重点期刊,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综合分析法所用的四要素 1.1 权威部门编的核心期刊目录核心期刊是各学科公认的权威性刊物,具有引文次数多、信息量大、能反映学科水平等特点。权威部门编的核心期刊目录,以大量的期刊数据为基础,从不同角度科学地进行统计和综合筛选,最后经专  相似文献   

7.
"核心期刊"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的核心期刊筛选方法的分析,得出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核心期刊"概念具有不同含义的结论.指出由于概念混乱而带来的问题,并提出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1973年"核心期刊"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核心期刊"的理论、实践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9.
如今无论做研究写论文还是评职称,核心期刊的功效是越发明显。而学术期刊一旦被评为核心期刊,其身价也自然倍增。所以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科研管理界、期刊界的普遍关注。3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报》第4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保全 《编辑学报》2004,16(2):94-94
本刊讯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组织评选的第4届“新闻核心期刊”,近日通过评审鉴定,《编辑学报》第4次当选。“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被编排在“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中,它覆盖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整个学科,包括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编辑、出版、发行等。这次评选出来的2 5家“新闻核心期刊”,是从全国公开出版属于“信息与知识传播类”近百家期刊中精选出来的。这2 5家期刊有这样几个特点:内容能合理覆盖全部下属学科,信息量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创…  相似文献   

11.
"核心期刊"对广电类科技期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介绍,指出其合理性和不足,并从广电类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核心期刊对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主编同志,您好! 祝贺贵刊再次入选"新闻核心期刊". 今寄上关于第四届"新闻核心期刊"评定的消息稿,请酌处.由于不少读者对"新闻核心期刊"的评定目的、方法、标准及意义等,不甚了解,笔者经常接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来信、来电进行询问.有的同志由于对评定过程不了解,还产生一些疑虑和误解.对此请贵刊详细刊登此稿,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为荷.  相似文献   

13.
正伴随着出版业的整体转企改制,期刊业的"出版人制"势在必行,期刊业亟需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人"。作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出版人的素质将决定着期刊的成败。那么,一个真正的出版人,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证。专家力,即高深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4.
20 0 3年 9月 2 2日— 2 3日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在京举办了“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科技部、中国期刊协会、中华医学会等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领导专家到会祝贺 ,并希望期刊界同仁抓住机遇 ,加快向国际化精品化发展的步伐。会议邀请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北大图书馆、南京大学等进行核心期刊测评、论文统计的单位专家以及ISI中国代表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到会作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约 35 0余名期刊界的代表与会。此…  相似文献   

15.
也说"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兼与钱荣贵、薛世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沈正军 《编辑学报》2004,16(4):306-307
“核心期刊”遴选虽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赋予“核心期刊”以评价功能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第一 ,增加了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依据 ,使学术期刊提高质量有了较具体的目标 ;第二 ,使学术论文评价有了一个较为客观、便捷的工具 ;第三 ,能促使作者提高论文撰写质量。要引入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有待于尽快建立和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与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冉强辉 《编辑学报》2005,17(6):470-472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刊期多为双月刊,出版周期迟滞;学术质量参差不齐,进入较高层次的国际知名检索系统的期刊不多;办刊经费多来源于发表费和上级拨款,少有刊登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这些问题不利于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稳定和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科"学术榜"与核心期刊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尚未建立文科学术榜的原因;提出改变重理轻文观念,提高对建立文科学术榜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文科核心期刊的研究,研究确定和建立文科评价工具,以及文科科研成果应走向世界的步骤和措施,以期逐步建立文科的核心期刊和学术榜。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商业模式画布理论研究模型,结合国内科普期刊的现状,以《飞碟探索》杂志为例,分析了科普期刊的经营困境和核心资源,提出了通过深入挖掘、利用核心资源进行商业转型、参与科普产业的可行性建议,并运用画布分析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商业画布分析方法的整个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列举了主要的核心期刊现象,分析核心期刊现象存在原因,对核心期刊现象进行辩证思考,正确评价核心期刊必将促进和推动我国期刊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组织评选的第四届“新闻核心期刊”,近日通过评审鉴定,《中国记者》再次当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