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李发全 《甘肃教育》2011,(20):68-68
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工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肓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动,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阅读教学中如果忽视对语言视像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僵化的、干瘪的、冷冰冰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阅读教学中如果忽视对语言视像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僵化的、干瘪的、冷冰冰的。  相似文献   

7.
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形象是“言”与“意”的中介,“言生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对语言形象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缺乏形象支撑的、僵化的、干瘪的、枯燥的语言;那么学生的理解是抽去形象信息的、缺乏生命体验与心灵沟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形象是“言”与“意”的中介,“言生于像,故寻言以观像;像生于意,故寻像以观意。”  相似文献   

9.
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绚丽多姿,是一种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语言。它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就揭示了汉语及汉语学习的规律,即:学习汉语需要透过“言”(语言)…  相似文献   

10.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11.
[甲]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  相似文献   

12.
杨帆 《现代语文》2014,(4):20-2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之一,与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形,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义。训诂的“训”字,《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诂”字,《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所以,训诂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书面语,对古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谢芳 《海外英语》2015,(1):87-88
大学英语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立象",为英语文本之言与意搭起一座桥梁,师生共同立象以尽意,寻象以观意,并通过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促成学生实现"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习得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言、象、意关系。  相似文献   

14.
“言”“象”“意”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元素。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是古典诗歌赏析的常用手法。在诗歌中,“言”是“象”的载体,因“言”而成“象”;“象”是“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周易略例·明象》凝聚了王弼对易学这一天人之学的总体看法和主要致思取向。鉴于两汉象数易学家在易学诠解理路上拘泥于象数之弊病,王弼以一个开风气易学家的高明卓识与学术担当,高举义理大旗,重开易学新风,为以义理解易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明象》篇就是他一扫两汉繁琐注易、解易的象数之风,批判地解构前代易学家的治易路数,对易学进行义理向度重构与新诠之代表作。王弼易学的新理路建构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展开,凸显"意"的方面,并提出了得意忘象与得象忘言这一具体而微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6.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段玉裁注曰:“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错画也。交错其画而物象在是。……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相似文献   

17.
路远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2):74-77,83
王弼在提出自己治“易”思路的过程中表达出了“忘”的思维方式,王弼对它的阐释有三个逐级递进的层次:“立言明象,立象尽意”、“寻言观象,寻象观意”和“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忘”的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意象常以指称事物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为载体来展现“物象”,表达诗意,是用概念化的语言表达非概念化意义的一种认知方式。在“意”寻“象”的心智活动中,意象图式通过映射机制把抽象的意象结构投射到外界的“物象”形成原型意象或新创意象,以达到借“象”以尽“意”的感知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得意忘言”在学界已有大概正确的认识。“得意忘言”用之于文学艺术,在创造和欣赏中具有“双重”内涵。由“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差别,以及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分析,可得知“象”是由“意”而“言”或由“言”而“意”的中介,体现出中国诗学的哲学精神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陆精康 《语文教学之友》2000,(6):40-40,F003
杨树达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古人行文有“省句例”。杨先生指出:“古人文中,常有省略一句者。其所以省略之故,有由于说者语急不及尽言,而记事者据其本真以达之者;有由于执笔者避繁而省去者。”从求简练、避繁复这一角度看,省句是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手段,其与语法范畴内的“句子成分省略”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