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剑梅依据“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诠释与文化创造活动”,“教育的文化演进必须依托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只有依循文化传统进行历史演进性的理念设计才能获得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的观点,在《扬州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了当前教育转型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教育理论可?..  相似文献   

2.
温馨提示     
《新作文》2006,(1)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博的概念。我们一般说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只是“文化”的特指,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恢宏的古典建筑,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创造教育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创造教育现状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文化主要沿袭的是儒家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总体上是崇尚传统、尊师守礼的。中国教育很少重视创造教育,更不注重培育创造型人才;相反,却残酷地镇压、扼杀“离经叛道”的创造活动和革命精神。中国文化大含细入、源远流长。历史上也不乏创造理论和创造教育的倡导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0多年前(即在春秋时期)与儒教几乎同时诞生的道教(即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虽然全书并无“创造”二字,但却包含有世界上最早、最深奥的创造理论:如“无为而为”。它是…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文化变异与中国教育的文化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冲突必然伴随文化的变异、创新 ;不同历史时期 ,文化变异的历史条件不同、特征不同、教育对文化的抉择也有差异 ;在当前全球化文化冲突背景下 ,教育文化抉择中应持有的观点和态度是 :不局限于既有的中西文化之“型”而主动创新文化 ;把文化创造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 ;培养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承受文化多元、文化冲突和在多元与冲突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巴蜀幼儿园,一所有着悠久办园历史和丰厚办园文化的重庆市示范园,秉承“创造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园理念,执著于幼儿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时空中.围绕创造教育铸就和发展着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学校与学校间的竞争己由升学率成绩为主的分数竞争转为文化竞争。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对“文化”一词,词典的第一种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教育专家将文化通俗的表达为“文化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文,错画也”;“化,教行也”。可见,古人把“文化”提到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高度来认识。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能体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乡土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与哲学进行对话,开阔研究生教育的文化胸襟教育具有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德国教育哲学家斯普朗格在批判“教育是知识获得过程”时提出了“教育是文化过程”的重要命题。因此,应从文化角度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机制。当前,人类正处于文化转型时期。工业文...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以儒学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年代,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一经提出即逐步演变为一场新兴的教育运动。但这一新兴教育运动本质上也有一个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历史演进过程。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诠释与文化创造活动,它在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理解文化、活化文化、超越文化从而达到促进历史文化发展的目的。但教育的文化性演进必须依托于传统,因为“人类的任何发展只能是内在于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演进。一旦脱离文化的传统,任何善良的设想与行为都有可能获得相反的结果”〔1〕。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也只有依循于文化传统进行历史演进性的理念设计,…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语,1983年),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历史教育要“面向世界”,意味着必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文化是什么?课堂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又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应试教育”到创造教育模式的转换 ,是一场涉及面广泛的深刻变革 ,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动 ,还涉及到经济政治体制、历史、文化、价值取向、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涉及到社会大众对新教育模式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因此 ,从“应试教育”向创造教育模式转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现状分析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教育模式要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从“应试教育”向创造教育转变 ,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 ,就目前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物质基础对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有一定影响。正确教育观的确立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包含了物质文化(校园建设)、制度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师生的行为举止),其核心是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的历史特征。与其文化发展历史特征相适应的是,白族教育存在着共生互补的教育机制,具体表现为:“儒、释、道、‘土’”兼具的多元教育内容;“释儒”结合的交融教育形式;制度教育与习俗教育并存的教育形态。而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共生教育是当下大理白族文化认同良性发展的教育应然选择,这正是大理白族文化认同与历史教育机制关系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前,创造教育研究存在忽视历史、文化与传统渊源的状况,"现实关照"的研究观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创造教育视野。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国创造教育研究需要从"现实"向"历史"回溯,从"教育"向"文化"扫描,从"现代"向"传统"延伸,从而发掘影响创造教育的内禀原因。这既是创造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也是创造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可以在对历史的审视中发现破解问题的“答案”。新时期开展卓有成效的“四史”教育,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又能显著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意识。文章在认识和理解“四史”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红色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的要求及瓶颈,在课堂维度、网络维度、实践维度探讨红色文化与“四史”课程教学、网络活动、教育实践相融合的现实路径,意在通过红色文化与“四史”教育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三种文化”(人口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论点。人类社会从事“三大生产”的历史,同时也是创造“三大文化”的历史。无论从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还是从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构建“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的网络系统,都是学界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对“创造教育”这一当代教育课题产生的时代要求及其历史轨迹的探寻 ,并从“创造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当代“创造教育”构建的初步设想等方面揭示“创造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党的“软权力”,受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反映着党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政治理念与方针政策。以宏观视角,整体分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性、时代性、实践性特征,有利于厘清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与“脉”,认清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时”与“进”,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正”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