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及良性循环的关系,其核心价值是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社会和谐和人自身内心的和谐。陕北地区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倡导生态价值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修订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生态环境补偿实施条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为陕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师应以“生态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互补共生、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与教育需要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充分挖掘幼儿发展的自然性、游戏性、持续性,实现课程的“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3.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4.
电影《马语者》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不期而遇,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影片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美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美学本质;仁爱的生态美学精神,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理想。电影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影片《马语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庄子“道论”“气论”和“齐物论”为生态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探索“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发展原则以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探求庄子生态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太平经》看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万物同受天地恩泽,虽然万物都有类的区分,但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有神性。人对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贵生”为标准,以“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物全为富,情感交融的诗意般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之气。“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在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虹》以内涵丰富的彩虹意象贯穿始终,奠定了小说具有彩虹般和谐之关的基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此作,能够从中解读出劳伦斯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虹》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等方面的描写,反映了劳伦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深恶痛绝;对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往;对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的积极探讨.以及对人如何真正实现自我所进行的深入思考。“虹”始终衬托着劳伦斯对和谐之关的不懈追求,因而使其成为一部充分展示劳伦斯敏锐生态意识和深邃生态智慧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7,(3):87-92
盖赖苗族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系列与之社会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传统生态知识,如生产生活型、宗教信仰型、规约管理型等。这些传统生态知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也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行健的三幕戏剧《野人》,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生态戏剧的经典之作。剧作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通过古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中人对自然疯狂掠夺、壮美宁静的原始森林与嘈杂喧嚣魄现代都市、“野人”的淳厚质朴与现代人的利欲熏心等方面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凸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严重失衡的残酷现实,表现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造成了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控制和奴役。老庄“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艺和精神相辅相生,对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颜李学派是清初著名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颜李学术传播不久,在清中叶即迅速衰落。颜李学的衰落与社会生态的变化有着必然联系,亦与其自身的缺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泰戈尔与老子哲学美学观的思想基石、终极价值和最高境界。泰戈尔“梵我一如”的宗教哲学思想尊崇至高无上的梵性精神,认为梵与人、梵与万物以及人与万物之间体现了一种梵性的和谐,美是梵性的和谐,美在韵律之中。老子的和谐美论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理悟道的自然美与精神美,以道性精神的“自然无为”来把握、体察“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诗歌杰作《离骚》营造出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浪漫神奇世界,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意识。在自然生态方面,天时节序,风雨云雷,山水景观,万物滋生,为屈原的文思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人文生态方面,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他上下求索,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寻找崇高的精神力量。在生态象征方面,《离骚》广泛借芳草喻贤臣,借恶草喻佞臣,高度艺术性地沟通了生物属性与人类品性的联系。其大生态意识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戴来的小说《茄子》,通过单亲家庭父子两人的眼光,透视了一个婚外恋故事。小说构思独特,揭示的不是婚外恋当事人,而是偷窥者的精神与感情世界:父子两人的隔阂、冷漠,以及他们眼里看到的本该和谐的合法夫妻之间的别扭。这一主一副两组不和谐,深刻反映了人们心灵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行与思与生态同一,形成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依次和依生、竞生、共生、整生规律一致,构成生态方法谱系。系统发展的超循环生态,包蕴、融会、中和了多质多层次的生态规律,成为世界生态的表征,成为整生的关系形态和整生的规律系统,思与行的逻辑与其同一,形成了生态方法的集大成形态:整生方法。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规约人类的思与行,世界可因此走向生态和谐与生态中和。  相似文献   

20.
中晚唐女冠诗人李冶和鱼玄机虽然出身背景和时代大致相同,也同样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和众多的异性诗友,创作了不少情爱诗与酬唱诗,但是由于她们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她们诗作的意境并不完全相似。情爱诗,鱼玄机多爱欲求托身,李冶多伤感求真情;酬唱诗,李冶多友情与明志,鱼玄机则多暧昧与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