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徐海波 《新闻窗》2009,(4):20-21
美国汤姆斯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有这么一段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永远无法强迫它喝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做新闻的也有一句话:“好题一半文”。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有了醒目的标题就可以抓住读者。现在流行说“抓住眼球”。一篇内容较一般的文章可能会因为一个出色的标题而提升很大档次,而一篇可读性强的稿件也许会因为一个平庸的标题而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  相似文献   

3.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这是英国报界的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如果报纸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样的说法虽然可能有失偏颇,但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因此,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从来都是关系到报纸的终极品位与内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曹雪梅 《新闻三昧》2006,(12):34-3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创新,不创新就会渐渐走向衰败。同样,作为面对思想不断变化的读者群的纸质媒体而言,做新闻更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地迎合广大主流读者的口味,否则就会逐步失去读者的心灵阵地,市场辐射力也会大大减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他所著的《媒体影响力》一书中说过:“报纸不但应该成为新闻纸,也应该是有用纸。”由此可见,报纸要想创新,就得将新闻朝着“有用”的目标迈进,真正做到读者的心坎里,做成读者关注、喜爱、难以舍弃的“大餐”。一、选材:新闻要素叠加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曾给新闻下过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一图胜千言”。图片能直观、独立地表达信息,美化版面,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对一张报纸来讲,新闻图片作为版面的窗口,不仅给版面带来通透之感,也是极为重要的新闻品种。一幅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甚至能够成为当天报纸留在读者心中的长久记忆,对树立报纸在读者心中形象、  相似文献   

6.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这是英国报界的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如果报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样的说法虽然可能有失偏颇,但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因此,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从来都是关系到报纸的终极品位与内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阎文满 《青年记者》2007,(14):64-65
厚报时代的来临对报纸版面的革新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契机和空间。业界人士普遍认识到,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的质量上下工夫,还必须高度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那就是报纸版面的个性化比拼。如今读者大多是在“五步三秒”中选购报纸,林林总总的报纸挤在报摊中,版面设计“抢眼”的无疑会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8.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这是英国报界的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如果报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样的说法虽然可能有失偏颇,但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因此,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从来都是关系到报纸的终极品位与内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直都说让我们的报纸贴近读者,而且是强调要“贴近,贴近,再贴近”。那么,贴近读者的切入点在哪呢? 一、贴近,首要克服“疏远”。 “疏远”是一种意识。比如,以往长期存在的“报纸是指导者”的观念,虽说强调了改变,但“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类的报道还是时而见诸报端;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常常不自觉地使用“要求如何”“应该怎样”之类居高临下的口吻等等。  相似文献   

10.
“心中有……”这个口号,到处可见:商店里贴着“心中有顾客”,医院里挂着“心中有患者”……看了真叫人感动,您想,人家心中有你,处处为你着想,这不是天大的福分吗?当然,说“心中有……”是不是心中真有,那是另外一回事,墙上贴着“心中有顾客”,顾客进门给冷脸子看的事见得多了,没有感动却有感慨,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有个事实您得承认,凡是真正做到“心中有……”的,准受欢迎,“心中有顾客”就会顾客盈门,“心中有患者”就会成为活菩萨;同样的道理,办报纸的“心中有读者”,您这报纸就人人爱看。  相似文献   

11.
高欣 《记者摇篮》2006,(6):38-38
就报纸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由“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和“读题时代”,“读书看皮、读报看题”,这不是对新闻出版人的挪揄,而是人们多年形成的一种阅读习惯定势,是我们必须直面并要认真作答的一张试卷。在“注意力经济”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报纸一往情深读者的阅读需求。新闻标题当然不可能肩负这么沉重的担子。因为这与一张报纸的历史、现实、操守、口碑、综合实力……等N个元素正相关。但新闻人还是有将自己的“孩子”——新闻产品一一打扮一番以示人的责任和义务的。不管你的孩子是“浓眉大眼”…  相似文献   

12.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3,(10):39-40
读者对新闻类别的选择结果 北京人最关注首都,广州人最关注财富,上海人最关注消费……这是不少办报人按常理所作的“合理想象”。可是,常理往往不“常”,常常让我们的想象失“常”。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主办的《新闻与传播》杂志,转载了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六城市报纸影响力研究”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如果你想推敲一番文中的数据,仅仅“阅读报纸最想获得的信息”这  相似文献   

13.
报纸,离不开读者;办报人,心中要有读者。报业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争夺读者“眼球”的竞争,阅读率高低是报纸拥有读者多少的“晴雨表”。党报要赢得更多的读者,就必须重视了解和研究读者需求。读者需求是新闻烽火台发出的信号,是编辑部研究和制定报道计划的重要依据。党报要实现“三贴近”,可以从读者的需求中找到现实的途径。报道视角:从领导视角转向平民视角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用于新闻观察可谓是入木三分。当一个新闻事实出现的时候,众多记者由于观察点不同,新闻表现的切入点不同,写出的新闻也往往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08,(12):48-48
新闻大亨默多克最近力挺报业,他说报纸比博客有优势,另外虽然“物理”发行量减少,但是报纸将以一种品牌力量在网络时代存在下去,读者将会扩大好几倍。  相似文献   

15.
我们作新闻,办报纸,首要的标准就是让读者愿意看,倘若人家的眼球不肯转过来,对辛辛苦苦的传媒人来而言,无异于徒劳。如果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爱不释手,过目难忘”,则是对该媒体的最高褒奖,也是该新闻作品具有冲击力的做好证明。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输的多样化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多不胜数,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市场,读者的选择是多元的.不可能耐着性子把一张报纸从头细细读到尾.即使是一个版面的内容也不可能照单全收。多数是先草草浏览一遍.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报道才会细读。我们就是要设法打造读者感兴趣的“看点”让读者在这一瞥之间被“看点”所打动。一张报纸如果能做到“看点”频频闪现.就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读者,要闻版上也需要这样的“看点”来吸引读者。《吕梁日报》近年来着力于要闻版的改革。为要闻版精心打造“看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浅论报纸读者忠诚度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京成 《新闻界》2005,(3):38-39,51
报纸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一种服务类信息商品,赢得读者忠诚感是报纸进入同质化竞争时代以后在报业市场立足的关键所在。报纸读者忠诚感是读者在对报纸提供的信息服务满意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长期购买这种报纸的强烈愿望,并体现为长期保持购买并阅读该报纸的行为。读者对一张报纸的忠诚感是有强弱之分的,通过行为表现,可以测量他们的“忠诚度”。读者忠诚度是衡量报纸产品价值和广告价值的重要指标,是报业市场调查中的一个子指标。当前,  相似文献   

18.
一叠报纸放在一起,读者看什么、不看什么,都是由读者自己选择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很形象地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也说过类似的一段话:“不管作者的才智有多杰出,不管传播的信息有多重要,也不管印刷工人的技术有多高明,没有人阅读的印刷品只不过是一堆废纸和不值钱的油墨罢了。  相似文献   

19.
宋葳林 《记者摇篮》2005,(12):45-45
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就一张报纸而言,如果说没有独家新闻,报纸很难体现自己的独有特色,也更不容易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在当前报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党报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对重大决策的报道上,加大采编独家新闻力度,也是增强报纸权威、贴近性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放眼全国,都市报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为利器,并以平民化姿态成为报业新锐。有人说,大报抓立场,小报找市场。默多克说,如果报纸格调低一点,读者数量会多一些。于是,一些都市报以“性闻”、“腥闻”、“星闻”来抢读者眼球,没能坚守道德底线。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化媒体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重商轻义无疑会走上舆论歧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