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业”有两层涵义,广义的新闻业泛指整个传媒业,狭义的新闻业特指专以售卖新闻为主的报业。当今传统新闻业式微既不在于新闻生产,也不在于新闻运营,而在于独木难撑,缺少足够赢利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新闻业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的没落严重威胁到新闻专业主义,呼吁贪心的投资者和其合作者退出新闻业,只有以新闻为业的出版者取而代之,伟大的新闻业才会因重新唤回庞大的受众而得以振兴.当今时代的商业模式已无可挽回地遭到新技术的撞击,拯救新闻业的唯一途径是开创让新闻业在事实、守望和社会责任中受益的崭新模式.只有洞悉新闻影响力模式并把它应用于新闻专业精神,新闻业才能真正拥有和享受以新闻为业的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3.
邱凌 《编辑之友》2016,(7):108-112
美国纯数字新闻业从2005年起迅速崛起,该行业在新闻理念、采编技术、受众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都在影响和改变着美国的新闻业态.皮尤研究中心从2014年起在新闻业年度报告中对该行业进行单独分析,甚至对“新闻机构”的称谓也引入了“News Outlet”这个新词.鉴于美国纯数字新闻业巨大的商业潜力,一些商业巨头和传统媒体集团不断注入新的投资,但该行业目前两极分化严重,多数是投资大于回报,该行业模式是否会成为新闻业的一个新商业模式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融媒体成为新闻业研究的热门词汇.所谓融媒体就是汲取了各类媒介的传播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发掘自身潜力,从而扩大媒体的利用率.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遇到了强大的冲击,为顺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竞争需求,传统新闻业要针对专业技能进行转型和升级,运用VR技术所独有的强大"沉浸感",生产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的VR+新闻.研究围绕VR+新闻和传统新闻业展开,旨在分析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新闻业转型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商业主义的兴起对整个新闻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时代它逐渐转变成为以流量和点击量为核心的指标化新闻生产逻辑。美国媒体社会学家凯特琳·佩特雷在她的新书《一切适合点击的新闻》中,对传统新闻业和数字媒体在“流量至上”逻辑下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新闻记者在这种特殊的流量驱动逻辑下如何改变了自己新闻生产和内容写作的方式。这意味着新闻业需要重拾公共服务在新闻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4):83-95
美国是一个由清教徒创建并以清教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基督教国家,清教在美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基调和底色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尚未对美国新闻业的宗教渊源展开系统性研究。本文采用历史发生学方法,分析清教传统与美国早期新闻业的互动,在清教的视野下关照美国新闻业的起源,目标是呈现出美国早期新闻业的宗教底色,进而揭示出早期新闻业清教传统的变迁和上帝角色转型的深层原因。经梳理发现,现代新闻并不是个彻底理性化的、世俗化的产品,而是有着鲜明的清教渊源,从17世纪-18世纪中后期,美国新闻业中的宗教观经历了从"唯上帝论"到"理性宗教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纽约时报的"2.0新闻业"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似乎正把传统报业逼上"绝路",却又在让报业获得新生:催生另一类新闻业.这类新闻业目前还没有现成模式,总名称可以冠以"2.0新闻业"(Journalism 2.0),是指适应传播技术Web2.0而构建的新闻业,它是传统新闻业的延伸和新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闻业呈现出记者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频发的现状。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精神、责任意识和敬畏之心出发,为当代中国记者职业精神的完善和提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关平 《出版广角》2018,(14):62-6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也面临变革,而新闻和游戏的结合,无疑是新闻报道变革的一条新思路.将新闻报道与科技相结合,以此来提高用户体验,成为传统新闻业转型的新兴之路.文章梳理了新闻游戏的定义和国内外发展历程,回顾了一系列经典的新闻游戏,并介绍了新闻游戏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的新变化,最后对新闻游戏的商业模式与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拓展了媒体的发展空间,新闻业也无法逃脱激烈变革的命运。通过回顾近年来新兴科技应用于传统新闻业的情况,重点从新闻的生产、传播以及接收三个层面介绍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新闻业带来的变革,并探讨技术发展对新闻业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工业场景到生活场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近年来,人工智能向新闻业进军,企图在新闻领域拥有一席之地.AI写作成为目前人工智能与新闻业交融的主要手段.在互动过程中,AI写作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提高了新闻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又在冲击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同时架构起一套新的价值逻辑与权力范式.分析AI新闻写作对传统新闻业的影响,也就是为AI新闻写作向善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环境下,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出版业进入到数字时代.传统的出版业态、营销方式、传播渠道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出版商业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的要求.为此,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和数字环境之于出版业商业模式作用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数字环境下出版业商业模式,以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新闻业改革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新闻业改革要处处以群众需要为基本的宗旨,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的需求,才能够保证新闻业改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并且以此作为根本的依据开展一切新闻活动。本文就主要针对群众需要与新闻业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数据体量快速增加的时代环境下,新闻业凭借运用可视化技术,将数据新闻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报道中的实践运用,探讨可视化新闻作为数据新闻中的重要形式,对传统新闻业带来的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未来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给新闻行业乃至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2014年的中国新闻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亮点,但是困惑与惶恐却在难以遏止地蔓延。在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坚持对虚假新闻的批判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认为,决定新闻业命运的除了行业热议的渠道、用户、数据、模式等之外,新闻本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不管新闻业的形态、媒体的样式如何变化,这些攸关新闻业文化权威的质量、标准、价值,仍是新闻业在日益变幻的媒介环境下安身立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来看,本刊持续多  相似文献   

16.
买方市场是基于买方议价能力为主导的市场模式,中国新闻业已然是买方市场。在新闻业双重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压力下,中国新闻业出现经营与管理等各方面的变动和危机,本文通过分析澎湃新闻的发展路径,总结其如何在买方市场的强大压力下缓解危机,求得发展并受到消费者和广告商的信任。同时,澎湃新闻的发展路径对中国新闻业的经营与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周边传播这一理论视野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大数据时代随之来临,大数据技术不仅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当今的新闻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对大数据时代是机遇还是挑战的争论较多,但本文认为,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业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只有对此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分析,才能使新闻业更好的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新闻业改革和创新。本文对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就新闻业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对新闻业在大数据时代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23)
<正>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业的危机与变革是当下全球媒体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成为新闻业研究的热点领域。在中国,过去十余年,互联网也在深刻地重塑着新闻的形态、新闻业的生态与我们的新闻体验。互联网改变了中国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受众结构、股权结构和权力结构,同时也影响着新闻生产实践的变革。而在新的重构过程中,消解与促进、挑战与机遇因素并存,新闻业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新闻的真实性有待提高,这些"虚假"新闻很容易误导社会大众,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新闻业的监督和管理,以便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进一步促进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琼 《编辑之友》2017,(12):59-63
传统纸媒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面临尴尬局面,是融合创新还是业务转型,一直都没有定论.虽然近年来唱衰纸媒的声音一直不曾停歇,但新闻业求生的创新尝试一直都在进行.文章拨开纸媒消亡论的迷雾,对比考察中西方报业转型实践,探求传统纸媒的创新之路.平台打造构建服务生态,技术支撑优化用户体验,互联网思维创新媒介文化,跨界融合让转型升级,随着媒介实践的不断试错与革新,创新精神会引领传统纸媒从被动应对到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