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指导思想 依照整套书的内容结构和大纲的要求,我们在编写本单元教材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紧扣主线: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环境与人类生存”是这套教材的主线,本单元无论是讲述大气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变化等基本规律和状况,还是讲述天气系统、气候资源、气象灾害,以及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都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既阐明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又指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一次质的飞跃。然后再引导学生认清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大气环境,使大气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内蕴着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逻辑。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共同体不断构筑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导向推进了不同共同体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确立了“全人类”的价值立场,尊重所有国家、民族的主体性,提升各个国家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新的价值准则,致力于探寻蕴含在不同主体利益与价值需求中的共性因素,能够凝结各个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的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协商共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3.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进21世纪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责任使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是两种对立历史观基础的不同战略选择。全人类共同价值预示世界历史演进新方向、建构世界历史叙事的新话语、提供解决世界历史问题的新方案。我们应坚定秉持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坚定强化对人类多样文明充分尊重的天下情怀、坚定推动对人类共同价值持续转化的中国实践,努力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曾强 《教学考试》2023,(18):38-42
<正>一、章节课程内容分析大气圈是与人类活动密切联系的外部圈层之一。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表征,其相关知识也是自然地理基础的必备内容。从结构上看,必修一大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原理,是学生学习选择性必修一的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的基础。“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运动”章节从宏观空间视角阐释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关键影响,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关联的理解,建立大气环境下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第三环境——大气环境□孙景沂/武昌文华中学对大纲“大气环境”知识要求的理解地球表面无处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关于“地球上的大气”教学内容要点,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很大...  相似文献   

6.
大气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烟尘、SO2、NOx、CO和含氯气体等。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在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大气对人类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第二章就讲大气。旧教材的名称是“地球上的大气”,是从圈层构造的角度讲地球本身的结构和特点;而新教材的名称是“大气环境”,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地关系,讲授的内容大多保留了原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只不过对知识结构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强了大气环境在人类活动中作用的教育。本节教材是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8.
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要以唯物史观认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发境遇,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两种制度长期竞争合作的历史阶段,基于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条件,回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生发而成的。要坚持以唯物辨证法分析其本质内涵,即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是蕴含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特殊性价值观念中的普遍性因素,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推动其弘扬践行,在互相尊重的国家交往中推动人类和平共处,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合作共赢中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9.
“类”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的一般表达。以“类”作为自身价值主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类文明向度,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核心价值支撑。马克思有关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学说以“类”为核心价值引领,呈现了群体-个体-类的文明演进逻辑,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的类文明向度的理论根据。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遵循,以真实的“普遍”超越了虚假的“普世”,展现了价值层面的辩证否定。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类主体的视角凝聚人类价值共识,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全人类和谐发展,开显了全新的类文明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其类文明指向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外层聚集着厚厚的一层气体,大气分布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如此之厚,可以延伸到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空。而我们人类就生存、生活在大气的底层,所以,大气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作出的公正裁决,是人民大众意志的选择,也是共产党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法律移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法律制度互相借鉴与取舍的过程,只要国家或民族间彼此发生了关系,都将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自有国家以来,几乎任何形式的法律文化都避免不了法律之间的移植问题,所以说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国家和民族间创造性地移植和借鉴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移植或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法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法律移植的理论评析,着重论述了进行法律移植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三种文字发展观:文字性质由语言的性质决定;文字是可以按需改造的工具;文字发展自有规律,不可违背。本文运用协同学理论研究汉字的一个子系统——造字系统,发现其形成和发展具有协同现象普遍具有的特点。由此看来,文字发展不是某种力量所能决定的简单运动,而是多种力量相互协同的复杂运动。它显示:文字的基本性质由语言的共性决定:文字的个性则是无数可能经过筛选的结果;人为作用在文字系统不稳定时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了两次历史性的变化。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坚持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保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深化我院的改革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并重。  相似文献   

15.
论政府道德     
现代民主政治下的政府是责任政府,责任政府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决定了政府道德的客观存在。政府道德直接来源于政府所负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对政府的道德评价是政府道德的另一存在方式,政府道德可以分为作为整体的政府的道德和作为个体的官员的道德,二有密切的关系,政府道德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更是以德治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幂余变换群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幂余函数和幂余变换的概念。证明{0,1,2,…,n-1}上的所有幂余变换对变换的乘积成群。模n的每一个幂余变换对应于{0,1,2,…,n-1}的一个置换密码,从而利用幂余变换,可制造幂余编码系统,称为MS系统。最后给了一个MS码的实例,从而说明这种密码系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原生态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是人们精神向往的需要,不但应该广泛推广,还应该受到大众的接受。原生态音乐再生态、再淳朴,得不到人们的接受,也不是艺术活动的完成,只有这种原始的天籁之音真正的得到人们接受才是这种原生态艺术真正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文学选本是古代文学传统的批评形式之一,但是在批评实践中经常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客观方面,选本批评效能主要受到选本自身机制、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主观方面,它主要受到选家批评意识、操选目的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只有认识到这些制约因素,我们才能对选本的批评价值有着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一直把陈涉、吴广首倡的秦末战争定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然而细加考析,称其为六国复辟战争或更为切实。其一,秦统一以后,六国谋求复国的活动一直存在。其二,陈涉等义军领导人的身份大多似为贵族,而非农民;义军队伍的主要成分即使是农民,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性质是农民战争,而是要看义军的纲领和目标。其三,战争初期的形势,都以复立六国为主要目标。其四,反抗暴秦的斗争,多发生在原六国地区,故秦之地并无战争,说明秦地人民并未反秦。其五,项羽分封是实现战争初期达成的战略目标以及应和当时要求“封建”的社会思潮,而非主观的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20.
对大气压强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大气中分子质量不同引起的计算误差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公式修正,并给出大气压强公式所适应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