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小刚喜剧电影赚取了中国观众太多的笑声和关注,《甲方乙方》、《大腕》、《手机》、《非诚勿扰》等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博得了广大电影观众的青睐和好评。强大的文化驱动力,促成了冯氏喜剧如此火爆。本文从创作语境、冯小刚与王朔、冯小刚与刘震云等三个方面,对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文化驱动力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冯小刚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和叙事效果的初步探讨,揭示其商业电影大众化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3.
《当代职校生》2013,(1):82-84
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该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相似文献   

4.
纵然以拍喜剧片为主的冯小刚也想尝试文革题材,从《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到2017年的《芳华》,冯小刚试探电影表达的政治边界,寻找合适的电影阐释方式表达对上世纪后半叶社会政治的思考。《芳华》在多重话语之下寻找新的电影表达方式,最终表现出更多商业运作痕迹,怀旧有余反思不足。  相似文献   

5.
冯小刚的电影一向有一种亲民性,与观众的沟通能力是冯小刚的长项。但是,《一九四二》是一个例外。冯小刚从20年前开始执着于这部灾难小说,20年间,冯小刚的执著一直未变,这在一个变化迅猛的时代是极为少有的。《一九四二》是一部不商业的电影,在不商业上,《一九四二》与《唐山大地震》截然不同。《唐山大地震》的催泪与煽情非常明确,商业目标也是创作之初就确立的。宣传期间,票房破纪录也是最重要的诉求点。但是《一九四二》却不同,冯小  相似文献   

6.
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呼风唤雨,而且在中国电影文化当中也独树一帜.纵观冯小刚的影片,除了当初的幽默、诙谐,更多的包涵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对民族的思考、对人性的思索.从《永失我爱》到《一九四二》,他的影片不断从商业空间中寻找文化价值与社会思考,体现出了很高的影像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隔了这么久,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终于要上映了,一时间被刷屏,原因在于这些关键词(Yuan):圆形构图(圆),荒诞主题(冤),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12年后再聚首(缘)。随便一组关键词拿出来放到现在的华语电影市场,都是新鲜得很。你见过望远镜一样的圆形构图电影吗,没有吧?你见过冯小刚两次启用同一个女演员么(除夫人外),没有吧?在冯小刚执导,刘震云编剧,范冰冰主演的这部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里,你就能看到这些奇观。  相似文献   

8.
<正>一、扑朔迷离的"手撕"事件冯小刚要开拍电影《手机2》,时隔15年的旧怨被重新提起,因《手机》而受到伤害的崔永元劝说未果。2018年5月10日,冯小刚发微博称将不改名"老友重聚"开拍电影《手机2》;5月11日,崔永元忍无可忍发微博,怒喷冯小刚、刘震云是"渣子"。从5月24日到6月21日,崔永元或隔三岔五或连续多天发微博,怒撕《手机2》主创团队成员和投资方华谊兄弟,爆料影  相似文献   

9.
电影《1942》上映以后,票房和评价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电影所讲述的沉重故事和呈现的惨烈画面,似乎不为观众所接受,但当细细品尝电影,我们会发现,在沉重故事和惨烈画面背后,是冯小刚用电影语言对人性的深度叩问.影片以1942年河南灾荒为大背景,从灾民和官员两个群体入手,对人性的失落、挣扎、归回与救赎做了精彩展示,是继《唐山大地震》后,又一部力图传递给观众温暖和力量的电影,再次体现了导演冯小刚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0.
冯小刚今夏巨作《唐山大地震》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随着媒体关注度和观众期望值的提升,冯导不失时机地推出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全新修订版,与电影同期上市。在书中,冯小刚延续了他电影中常见的冯氏幽默,与他的贺岁剧相似,这本书又一次展示了他的诚实与幽默。  相似文献   

11.
冯小刚2008年推出的贺岁大片《集结号》,获得了观众与业内人士的好评,它代表了冯小刚个人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主流电影的新风向。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冯小刚电影当作“贺岁片”、“商业片”,而强调其喜剧调侃性,渲染其娱乐氛围,甚至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群体期待视野。然而,在冯小刚电影中,在调侃的同时,在嬉笑的背后,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意蕴,一种淡然地苦涩,那就是对善的颂扬,对生命的尊重。它作为一条隐性线索贯穿于冯小刚电影之中,而在《天下无贼》中善和生命的意义被发挥到极致,从而使得天下无贼的美好愿望能够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3.
<正>1993年,冯小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和王朔一起开了好梦公司,"磨刀霍霍"准备在影视圈大干一场。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刘震云,王朔还向他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他刚好和刘震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趁着会议间隙他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  相似文献   

14.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道德视域切入冯小刚的电影,以道德坚守、道德迷失、道德理想三个维度,评析了冯小刚电影的道德主题探索历程,揭示了冯小刚电影的动力源泉,认为冯小刚电影背后的道德主题格调,是其影片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冯小刚的电影具有诙谐、幽默、亲民、通俗等特点。这种特点的呈现主要得益于反讽艺术在其电影中的广泛应用。反讽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最明显的特征在于表里不一,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悖论反差。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主要运用言语反讽、意象反讽与情景反讽三种反讽策略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影片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文章从情景反讽、意象反讽和言语反讽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17.
跨越十六年之久的两部影片《甲方乙方》与《私人定制》,在导演、编剧、剧本及主演葛优的诸多相似性下进行对比,具有深远意义。将两部影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做是对冯小刚电影事业的一个检验。文章从电影的外围环境设置和内部内容设置的两个维度展开分析,着重阐释《私人定制》较之《甲方乙方》的蜕变之处,以此论述冯氏电影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8.
变通取意式是电影改变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手法,冯小刚的《夜宴》和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采用了这种手段。然而时代和文化的差异却使二者显现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冯小刚导演拍摄的贺岁片在中国电影界具有标志性的地位。其幽默的语言,小品式情节的展现,以及对生活隐喻性的暗示是冯氏贺岁片得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卖座的主要原因。《天下无贼》是冯小刚导演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贺岁片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延续着冯氏贺岁片的特质,但同时也添加了导演对生活更深层次的人文关照,狼与羊是对影片中小偷和被偷者的代名词,也是对生活中善与恶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冯小刚电影《夜宴》剧组阵容堪称豪华:葛优、章子怡、吴彦祖、周迅等诸多影星的加盟,加之叶锦添的美术、谭盾的音乐、袁和平的武术指导,名副其实地成就了这场宏伟绚丽的视听盛宴。冯小刚也籍此完成了他从市井喜剧到宫廷悲剧的炫目转身,开始了问鼎国际市场及对奥斯卡奖项的角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