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师生对高校德育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高校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够明确,导致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效果欠佳;高校德育教师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储备和研究较少,导致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足;高校德育课堂功利化倾向与生命教育格格不入;高校德育课堂教学缺失个别关怀影响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因而要挖掘高校德育课程的独特资源渗透生命教育;全面提升高校德育教师生命教育的素养;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为基础,赋予了“关怀”独特的伦理道德内涵,强调以“关怀”为导向的道德教育目标,主张学校应以“关怀”为主题组织教育内容,提出了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高校德育的启示为:以“关怀”为核心,重新定位高校的德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增进师生理解,构建彼此关心的师生关系;关注教师生存现状,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理解教育建构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包括理解即德行的德育内容论与德育实践论.“善解入意”的德育基质论,“将心比心、体贴关怀”的德育方式论。“学校道德场”的德育建构论等丰富的内容。它改变了以往学校单一的、说教式的、教条化的道德教育模式,成为构建理解型学校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汪圣波 《教师》2011,(18):10-12
和谐德育是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和谐德育是指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人我和谐”“群己和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必中节”“仇必和解”为主旨思想的道德教育体系。现代和谐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主体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德育策略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体系。传统和谐德育与现代和谐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教育模式、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社会效用等九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渐加快,作为改造和提升学生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高校德育,其生命意蕴不断被消解与淡化,这有悖于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文章通过反思现代德育中生命教育价值凸显与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并存现状,提出重新建构道德教育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  相似文献   

6.
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以个体发展需要的关怀、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与实现为价值诉求的德育。针对国内高校德育中关怀式教育的缺失,积极构建关怀式教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分制下高校德育模式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观点集萃     
《中国德育》2007,2(5):93-94
大学德育低效与制度伦理的缺失;论清末民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道德教育目的的实践生存论解读;知识人与道德人:敌人、盟友抑或其他——《论科学与艺术》的现代教育意蕴;“比德”与现代高校德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07,2(11):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创地,以鲁洁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提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德育心理机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其标志性成果有:《道德教育的现代视域》(鲁洁著)、《规训与教化》(金生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汪凤炎著)、《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目标创新的必然性和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目标要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要求精英的标准向要求大众型的普通标准转变;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要求高校德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高校办学模式和就业体制的改变,要求高校德育目标从注重社会本位向更注重个体本位,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才转变。  相似文献   

13.
德育实效性是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当前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道德教育要求不一致等方面,、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富有重要价值和启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要建设完善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体系以及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自杀、伤人事件的频繁发生,昭示我们反思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理念,把生命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生命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德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一个生命化的“大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16.
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开放式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推行“开放式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比较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坚持道德教育的主导性,实现德育社会化,体现自身特色,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人本化德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的德育,提出了人本化德育模式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以人本化的德育理论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评价系统和操作系统几要素构成。进而分析了其模式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高校人本化德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道德教育观的比较与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在道德伦理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上,从传统到现代均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尽管中西方道德本位与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都有一种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在德育观念与方法上呈现一种整合发展的趋势.挖掘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德育中积极的思想,同时借鉴西方德育进步的思想,无疑是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德育的创新点主要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内容选择的现代性;注重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9.
李靖茂 《文教资料》2007,(8):122-123
本文在道德教育视域下对生命教育的德育功能、德育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现代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生命教育,并对构建重视生命教育的德育新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