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试论师陀"果园城"中的跋涉者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陀的“果园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座著名的小城。在这座小城中走出了许多跋涉者,师陀通过叙述与描写他们离乡-回乡-再次离乡的漂泊经历,表现了这些跋涉者对记忆中“果园城”的眷恋与对现实中“果园城”最终的弃绝,流露出包括师陀在内的跋涉者对乡土中国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
荒野意识是师陀创作心理中的重要构成质素,它隐含着作者由厌乡之心而产生的无乡感,以及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心理动机,此外它又与战争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流亡感紧密相关。这种荒野意识渗透于师陀乡土叙事的文本中:从空间上考察,它通过“还乡—无乡”的深层结构模式间接体现;从时间上考察,它通过历史废墟边凭吊者的精神体验间接体现。  相似文献   

3.
李佩甫在《生命册》中塑造了由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吴志鹏.本文通过对吴志鹏离乡后的性格中明显的从“变形”到“还原”轨迹分析,由离开无梁村前受中原风土人情浸染下的朴素、重人情、守底线,变化成为追逐关系、人情淡薄、违规乱纪;又在物质利益极大成功后性格中占主导的因素逐渐淡化,转化为关注底层、心怀正义、回归底线,并且最终导向情寄乡土.这一轨迹背后作者指出离乡知识分子一方面内心有“精神还乡”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已无法真正回归乡村.在城市里处于成功者的离乡知识分子,经历着融不进城市、回不到故乡的双重无力困境.  相似文献   

4.
论1928—1936年中国农民离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离开乡土,原是近代化历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然而,1928—1936年农民大批离乡,却是当时农村经济衰败的重要表征,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病态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势力的巧取豪夺以及天灾人祸的频繁。农民离乡不仅使农村经济更趋恶化,且使国势更加衰微,外敌入侵的危险加剧,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添柴加薪。  相似文献   

5.
师陀对鲁迅小说的继承表现在多个方面。在小说模式上,他继承了鲁迅小说的"离去———归来———离去"的离乡模式和"看与被看"的围观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以国家构建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家构建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完成路径,历史的发展则赋予了国家构建理论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完善。笔者根据我国在各历史时期对农村的控制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古代中国归结为"士绅—文化"国家,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归结为"干部—动员"国家,将改革开放以来归结为"能人—市场"国家,并以这三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制度安排为特征,来分析中国国家构建的现实演进。  相似文献   

7.
师陀的系列散文诗《夏侯杞》在建国前没有出版,因作者误编、修订等诸种因素,《师陀全集》中的《夏侯杞》已失去了当年的原貌。本文通过对“原刊本”的搜寻、“原刊本”与修订本的校读,设法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还原《夏侯杞》的本来面貌,纠正师陀史料整理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游子还乡文学虽多以"游子返乡"为开端,叙述者"我"与故乡在文化心理上却呈现出一定的异质化、距离化倾向,表现出明显的他者意识.行为上的"还乡"与意识层面上的"反还乡"在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游子还乡"结构也因此反向延伸,"还乡--再次离乡"成为小说的叙事中心,转述或多重转述的叙述方式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研究者都把师陀视为讽刺性和批判性的作家,并把他纳入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致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作家行列中。而在批判和讽刺之上,师陀的创作有更基本的维度,这就是弥漫在作品中的绵绵不绝的乡愁,以及由之对时间之流中生命的关怀。乡愁是作家写作的动力,亦是写作的归宿。因此对于师陀,他的故乡书写就是一次次的还乡之旅,“抒情的批判”则成为作家抒情表达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残雪还乡母题小说《蛇岛》进行文本解读,试分析该作品如何塑造了一个无法确立的故乡形象,并消解了叙述者的身份存在,从而遮蔽了叙述者的文化视角,使得"还乡"成为意义缺失与永远无法实现的怀旧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一块巨大的近似长方体的石头,几乎没经雕琢修饰,天然质朴地立在那里;一个简洁的人形从石头中凿出,以行走的姿态脱离了石头,好像向着不可知的远方走去……这是一幅获全国雕塑一等奖的作品,名字叫“离乡”,作者张永建。站在这幅作品面前,我的心灵被震撼了——这种震撼更多的不是来自情感,而是来自作品对人类命运的揭示。作者是这样阐释自己的作品的:人类产自地球,地球是块石头。石头即家园,大自然即家乡。工业化使我们正越来越远地疏离第一自然,即离别家园。  相似文献   

12.
空间概念是时间隐喻的重要源域之一。"上—下"空间—时间隐喻表达丰富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并不是汉语的专利。藏语、英语、俄语、芬兰语等语言也存在同样的隐喻及表达。由于认知、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留学生对汉语的"上—下"时间表达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巴金短篇小说《兄与弟》《雨》都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但这个"我"时常处于缺席状态,游离于事件之外,如同一个"梦游者"。这个"梦游者"时刻在游走,游走中有清醒的观察思考,也有欲言又止的矛盾与纠结,巴金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看见巴金对于"返乡与离乡"、革命等问题的理解。巴金对巴蜀文化始终处于一种不认同的姿态,情绪上的烦躁感与理智上的叛离从小说中可以窥见。而对于革命的理解,巴金也从执着热情转变为更冷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14.
作者试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深度情怀进行绵致的源流梳理,剀切地将其文影心迹概括为五个主要层面,即悯郁情怀、人性黄金、"挖坟"意识、苦难精神和"澄明、婴孩、好人"文化哲学,挖井式地明晰探照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棱镜立体性、最本真的"文心"维度。  相似文献   

15.
郭芹  金艳红 《文教资料》2014,(27):168-170
随着大学研究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针对《发展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改变该课程教学现状的现实需要。本文结合具体《发展经济学》教学内容,对"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和建构,探讨该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期为《发展经济学》"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对我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所涉及的文件及立法情况、课程设置、教学途径与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以及校内外的环境教育项目开展情况等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完善我国"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学科渗透与专门的课程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多方参与的"学校—社区"环境教育评价;建立多方合作的校内外环境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7.
孔令环 《文教资料》2006,(36):56-57
师陀乡土小说中的“吃人”主题既有对鲁迅小说“吃人”主题的继承,又有自己新的发现,可以说,在师陀手里,“吃人”主题走向泛化和深化。“泛化”表现在他看到“吃人”不仅存在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阶级内部;“深化”表现在“吃人者”与“被吃者”关系相当复杂,“吃”的方向不仅是统治阶级“吃”被统治阶级,有时恰恰相反,“吃人者”与“被吃者”可以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堂中"教什么"是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更须先行解决的问题。对语文文本"师本化"、"生本化"的思考,就是在探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吕麟 《文教资料》2011,(20):118-119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之对"双师"的需求成为了目前最为迫切的发展要求。在我国要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从培养"双师素质"的层面完成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就成为了目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安富海  吴芳 《中学教育》2011,(6):75-79,92
U—S合作研究是促进教师教育与学校共同提升最理想的选择。然而,这种科学的理论假设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教育实践中遭遇到了困境。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不愿意":中小学不愿意,大学教师不愿意。这种"不愿意"致使U—S合作研究无论对中小学还是对大学都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本文认为,政策引导是改变这种"不愿意"现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