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郭沫若的<女神>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情绪的恣意释放与飞升,这种恣意通常以一种呼喊的方式出现,即标语口号的诗句.这也成了后人诟病郭沫若诗歌的重要依据.但进入诗歌本身探讨"标语口号"诗句产生前因后果,为其存在的魅力找到合适的阐释也许更为重要,更可见出<女神>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巴金短篇小说《兄与弟》《雨》都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但这个"我"时常处于缺席状态,游离于事件之外,如同一个"梦游者"。这个"梦游者"时刻在游走,游走中有清醒的观察思考,也有欲言又止的矛盾与纠结,巴金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看见巴金对于"返乡与离乡"、革命等问题的理解。巴金对巴蜀文化始终处于一种不认同的姿态,情绪上的烦躁感与理智上的叛离从小说中可以窥见。而对于革命的理解,巴金也从执着热情转变为更冷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同仁对“Democracy”这一次词语的翻译运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通过关键词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前期刊与后期《新青年》杂志对“Democracy”观念的叙述方式-9建构形式。在建构过程中《新青年》同仁对于“德先生”观念的不同阐释也可看出这一概念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