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在全 《教育学报》2005,1(6):87-94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是20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被誉之“定县模式”,为当时众多乡村建设实验区所效仿。这一“从都市到乡村的历史性跨越”,对当今农村建设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曾掀起波澜壮阔的乡村教育运动,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走向农村,试图通过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使中华民族重获生机与活力,使中国富强民主起来,并进而奠定世界和平。他们所以群趋于乡村教育一途,是因为他们同样认识到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及中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并认为农村尚具有图存的基本条件及乡村居民尚保存有较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所以由狭义的乡村教育运动进而至于广义的乡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于逐渐认识到教育与经济、…  相似文献   

6.
王文岭 《生活教育》2012,(16):24-28
在全国乡村教育运动高涨之际,为顺应新广东建设的要求,广东省于1930年前后大力兴办乡村师范学校,或派员参观南京晓庄乡村师范,考察江浙乡村教育;或聘请生活教育者入粤办理乡村师范和乡村教育。生活教育在广东生根开花,极大地推动了广东乡村师范和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广东乡村师范和乡村教育汇入到陶行知领导的生活教育运动的洪流中,在生活教育运动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儒家文化的改造为核心,并力图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的结合.乡村建设运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他发起这场运动的目的来看,并不能说是成功的。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战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在一片"救国"声中,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乡村建设运动格外耀眼,梁漱溟所主张实施的乡村建设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虽未取得实际意义上的成功,其乡村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其乡村建设中,旨在利用教育机制建设乡村、振兴中国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具有起步早、持续时间长,从一而终的特点;抗战后其他地区的乡建运动相继终止,而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却如火如荼,在全国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整个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汇聚了大量人才和学术团体,可谓人才荟萃;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相比成就尤为卓著;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正是从四川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名的教育家和乡村运动组织。他将社会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近代乡村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梁漱溟社会教育思想的探究,从其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入手,分析这一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思想对当前终身教育观念和学习型社会形成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军  莫志斌 《教育史研究》2006,(1):48-50,9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傅葆琛依托其深厚的乡村教育理论和脚踏实地的亲身实践,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与使命着手阐发和构筑了其乡村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今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于教育救国的共同目的,为解决中国农村极为严重的衰败问题,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晏阳初是基于平民教育的原则采用三大方式进行四大教育,从而进行乡村系统改造;而梁漱溟则是从文化复兴中国的角度,着重于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是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三位教育家在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专业设置、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宝贵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即知识分子广泛系统地组织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精神培养,围绕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14.
叶芳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78-80,98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一场新的乡村建设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变革都在悄悄发生,孰是孰非远无法定论之。令人庆幸的是,竟然在二三十年代,有梁漱溟这样的实干家为我们提供了乡村建设宝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其中的“农民自觉”思想具有相当大的探讨价值,提供了某种学习和借鉴的可能,它至少在乡村教育、启发人生价值和注重团体精神培养等方面有现实意义。这就是本文致力于讨论的,企望它能为今日乡村建设之举提供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众多的大中专院校积极参与了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其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主要作用、存在问题,对于当前发挥大中专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乡村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重大内容。以梁漱石为代表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本土化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乡村建设”以及“乡村自治”和“乡村教育”等试验,都力图在传统乡村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改良推动乡村建设。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从乡村建设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功能、性质以及特殊性问题,以致形成了一整套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它不仅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些观点和实践仍然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日趋严重之际,乡村建设思潮及其社会运动应运而起。在近代中国乡村建设历史进程中,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的历史角色和时代特征均值得关注。在众多社会组织和机构中,能够从国际视角并形成国际性影响的乡村建设组织,则当属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将其置于整个乡村建设历史演变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早期农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民国江西万家埠实验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30年代 ,江西农村改进社的乡村工作者按照其乡村建设理念 ,在安义县万家埠进行了农业改良、农村教育、农村合作、农村民众运动、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工作的尝试 ,其实践确定了万家埠早期农村现代化的走向和主要内容。万家埠实验区的乡村建设 ,是早期农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其农村改革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须总结的教训 ,这些经验与教训对当前中国农村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县政改革"与乡村建设运动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县实验在30年代前后兴起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运动是在一个相当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运作和推行的。晏阳初所倡导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是突破学术研究的局限性而进行的社会改造尝试。  相似文献   

20.
储诚炜  仵希亮 《文教资料》2012,(10):111-112
近代中国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各种平民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平民教育流派纷纷兴起,直接促进了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