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它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3.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在作品的结尾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通过这一呼喊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孩童形象,结合当代社会,寻求鲁迅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4.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就思想内容的深度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果戈理所难以企及的。二者都采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质异,在思想和创作上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近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大声呼吁"救救孩子",谁来救救孩子?笔者认为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一百年过去了,教育是否拯救了孩子?遗憾的是,笔者看到了有学者不但呼吁"救救孩子",而且呼吁"救救教育".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充分发挥文学的批判价值和启迪的功能,他深入地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吃人的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的文学作品独特、丰富的民族寓言是其文化政治革命的集中写照,在审美的基础承担着历史——文化政治使命。鲁迅作品中乌托邦结局的预设是其希望所在,同时也是一种暗示,它预示了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可塑的未来,在绝望中仍然渴望审美超越和救赎。  相似文献   

7.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8.
一只蚂蚁和它的孩子住在一个小山丘上的洞里,小山丘下有一个池塘。一天,小蚂蚁在池塘边玩,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里。它大声呼喊:妈妈,妈妈!蚂蚁妈妈跑出洞外,看到儿子在水里挣扎,急得大声呼喊:谁来救救我的孩子?一只青蛙正在附近无所事事地跳来跳去。蚂蚁妈妈跑到青蛙身边,向它求救。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鲁迅投向旧社会的一颗猛烈的精神炸弹。这样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滇池》文学月刊今年十月号载文《〈狂人日记〉生活原型》,对此作了明确回答:“有的。”并说“狂人”的生活原型,原是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作者写小说前两年曾遇见过他。  相似文献   

10.
得益于黑色人的助力,《铸剑》中复仇者眉间尺迅速成长为勇敢果决的战斗者。这一历程有力地阐发着鲁迅对孩子人格的拯救意识,也是鲁迅为了"救救孩子"而呐喊的进一步发展。眉间尺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战士相通,决定着孩子的人格能够得到拯救,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战士成长的期待与肯定。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体现其伟大思想家地位和特点的是他以"立人"为思想革命的目标,以改造国民性为途径,达到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启蒙理想和实践。《一件小事》就是其启蒙理想和实践的人文思考与探索的艺术展示。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使知识分子"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升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曾奋斗在绝望、虚妄与希望之间的鲁迅,后来从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12.
绝望一直是鲁迅哲学的重要内容,他的绝望是抗争历史阴霾的产物,故而,抗争与绝望紧密相连.鲁迅因其绝望而深刻,而同时他又抗争绝望,拒绝分享,孤独地走向救赎.鲁迅的绝望孤独、救赎紧密相连,从历史的层面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4.
在意识流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凯瑟琳.安.波特通过一系列光色影、人物以及主题的圣经原型的创造性运用,揭示了小说的宗教哲学主题:在宗教信仰动摇的西方现代社会,迷惘绝望的人用绝望后的自由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16.
“回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者“回乡”方式有两种:心理的追忆和现实的无奈,前者温馨无比,后者则表败萧瑟。从二者的强烈反差中可窥测出鲁迅毅然“走”于无望的黑暗现实时的那份果敢、坚定与孤独。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启蒙史上的意义既表现为始终坚持了人格独立、自由、健全的文化立场,又体现为对启蒙及启蒙者自身价值功能的深刻反思。鲁迅与中国启蒙思潮的独特联结,决定了他特有的言说路向与生存方式,并形成了他在怀疑中寻求道德担当,在绝境中探索出路的"与绝望抗战"的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8.
华盛顿.欧文创作的短篇小说RipVan Winkle曾被誉为美国早期文学的精品。作者在刻画与主人公Rip相对的女性人物Dame Van Winkle的形象时,则使用消极的、侮辱性的、极端偏见的言辞,把她列入不足挂齿的"妇道人家",甚至贬低为"泼妇"、"悍妇"、"妖妇"。如今重读这篇经典我们发现:小说的男主人公Rip是个十足的懒汉懦夫、现实生活的逃避者和时代的落伍者,而他的妻子Dame Van Winkle则是一个含辛茹苦的善良母亲、一个兢兢业业的持家能手、一个敢于向男权社会怒吼和呐喊的伟大女性,同时也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她的唠叨和抱怨,实际上是对女性艰难生活和不公命运的合理申诉,也是对性别歧视的严正宣战,更是对妇女自由、平等、尊严、幸福的正义呐喊,应该引起男人的理解、女人的同情以及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大陆学者把鲁迅加入“左联”说成是共产党视鲁迅为“同路人”、派人做鲁迅工作的结果。反鲁派则把这说成是“招降”、“投降”。以此对鲁迅大加挞伐。事实上,鲁迅之加入“左联’,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是鲁迅对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是他面对日益白热化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必然选择,也与其向往集团作战的一贯追求、重视培养文艺新人的战略眼光有关。总之,鲁迅加入“左联”是自然而然的,是对历史进步怀有热切期望,并愿意为此尽个人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