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学哲学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在对教学实践的概括、教学经验的提炼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批判中,运用一定的思维手段去理解、认识、反思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和教学理论的思维活动形式。历史演进中的教学哲学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形态,以朴素辩证、直观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以逻辑思辨、理性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和以辩证、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从生成论教学哲学立场看,当前教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体现“传统理性主义”观念,孤立、抽象地谈论“关系”,以及深受西方典型思维方式束缚等思维问题。借鉴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当代教学哲学思维应该包含整体思维、意象思维、践履思维、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等典型思维方式。当代教学哲学典型思维方式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教学哲学研究范式从形而上的思辨走向基于生活、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变革,教学哲学学科走向独立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哲学话语体系,唤醒教学哲学研究的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运用当代科学思维范式--系统思维方法分析、研究并创造性地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系统思维特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思维特征、整体性思维特征、复杂性思维特征、协调性思维特征、人民本位的主体性思维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政策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动纲领。从实践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亮点与难点,是课程修订所强调的素养导向、综合性、实践性等理念的具体落实,为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明确了新的方向。研究认为,推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逻辑,体现出走向综合课程的方向和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课程层面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两大重要特征:立足学科的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基于真实情境的课程实施实践化;从教学方式看,应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创新情境教学,借鉴现象学习与现象教学;从教学评价看,应开展多元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范畴有其独特性;从符号形态看,具有象喻性;从逻辑意旨看,具有浑化性;从动态演化看,具有衍生性;从理论旨归看,具有衍生性;从理论旨归看,具有功能性。这种“范畴特性”典型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思维和艺术把握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界对网络文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本质上更是一种“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层级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个性化及“双刃”性是其主要特征。因特网带来的交互思维已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网络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所检近200篇相关文献同时表明,我国的网络文化研究仍存在着应对性强而主动性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重大转变和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形态。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科学发展观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文章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蕴、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演进、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路径等四个基本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前期研究作一个系统细致的理论综述,以把握当前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进展,发现薄弱环节并有力促进研究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8.
哲学形态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古代哲学主要是本体论形态,与此相适应确立的主要是单纯客体性思维。近代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形态,与此相适应形成的主要是单纯主体性思维。当代哲学之所以以方法论为主要形态,这是由当代人们的实践方式及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随着人类实践的拓展,学科分化的加剧,现实生活给哲学提出的迫切问题是探讨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分化了的主体怎样才能正确地把握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哲学的方法论功能,集中表现在它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思维方式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维做出的重大贡献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实践观点出发的、具有崭新特质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它既突破了以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又吸收了单纯客体性思维、单纯主体性思维的合理性,使人类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性、资本关系的全球扩张、当代市场发展的趋势三个层面上,网络时代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境遇。从实际的历史进程看,风险社会成为网络时代不可避免的历史后果。这为我们审视和反思网络时代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对网络时代和风险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在现代性反思与批判和全球资本主义反思与批判两个向度上展开;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认识.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把握,这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全面分析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重要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运用,它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本质,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吸纳德国古典哲学总体观念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范畴体系(由系统到总体)和总体观,它们对深化发展辩证的总体自然观(形成总体物质自组织原理),发现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列宁在历史新时期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重大发展都离不开总体方法论的深化发展,这一总体观与时俱进,在全面概括宇航时代,信息高技术的最新成果中为全球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现代辩证法的信息网络化创新确立了时代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反杜林论》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系统的、更加完备的形态表达出来。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础地位来阐述该书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理论继承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具体表现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以生产力为根本的历史唯物论和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论等方面,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执政为民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内涵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解析这“两个必然”真理性及其规律性,进一步坚定在我国既要坚持走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又要做好为实现此目标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实践观和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历史线索的发现是科学实践观得以确立的重要支点,科学实践观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二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经纬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逻辑整体,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作为理论整体,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始终都彻底贯彻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和创造历史,就在于它始终和一个伟大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解放运动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