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由此町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现代的健康观念强调的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模式,因此,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几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情况现状,浅析了体育教育与心理素质养成的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过身体锻炼和实践来实现的课程,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划分为: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五个领域,首次把心理健康目标提高到课程目标地位,也是除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将心理健康目标作为课程目标的唯一课程,对发挥该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那么,人的健康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适应良好.(4)道德健康.所以,"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是错误的观念,心理活动的不良状态同样是不健康的表现.可见,对心理健康的问题尤要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甚于躯体的健康.当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又是统一的.哲学家认为:心理和躯体的关系就象消化和胃的关系一样是功能和结构的关系.那么,如果功能出现问题时,从医学角度讲就应从结构上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金海 《考试周刊》2008,(16):138-14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体育学习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作为重要的学习领域,第一次明确地写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这对我们体育教师来讲,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鞭策.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第一线体育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对此,本文从达成心理健康的操作要领、目标内容、达成原则及方法四方面进行浅述,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有关幼儿健康教育的几个概念问题“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等是每一个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理清的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但由于衡量身体健康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特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思想道德等几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学生身心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应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参加社会工作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应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语文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完美的人格,让学生的生活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摘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身心健康定义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关于人体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身体健康,一般指人体生活上的健康。心理健康则分三个方面:其一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对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现代教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健康的内涵1.1健康的概念WT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换言之: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三维组合。其中: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各种环境的良好适应,对自身潜力的挖掘,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等。其含义是: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处于…  相似文献   

15.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育人工程,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统一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解为终极目标、发展目标和基础目标三个层次,基本原则分为辩证原则、人本原则、法制原则、本土原则、整合原则,途径分为中心系统、自助系统和边缘系统。  相似文献   

17.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是衡量生命个体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关注和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多元性,也就是说人在不同的年龄时段就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的发展本身是多样化的,但是一般来说,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幼儿的健康教育莫过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只不过今天很多家长与教师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多而已。基于此,本文就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教育的途径作一探究,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全面。现代健康概念已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许多中专学校的健康教育中...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对学生健康的评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而是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程修订后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当今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